常务书记的一天(一)
作者:寻甸县仁德街道金所村党总支常务书记 陈健 发布时间:2013-09-18 14:54:07 点击率:79
今年2月,中共昆明市委机构编制办公室选派我作为全省第七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暨昆明市驻村“四群”教育工作队队员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街道金所村委会,并担任金所村党总支常务书记。该行政村位于213国道两侧,国土面积21.94平方公里,辖金所村、潘所村、哨上村、大平滩村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1252户,常住人口5092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60名(含女性党员17名)。现有耕地面积3638.5亩,其中:水田1406.63亩,旱地2231.87亩,属于典型的半山区地貌,为市级贫困村。作为村党总支常务书记,我主要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具体为抓群众工作、基层党建和农村发展等工作。
驻村以来,通过实地走访,以及与村“两委”班子的开会研究,我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拟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决心大力扶持经济作物种植,特别是重点扶持金所传统优势产业――烤烟和核桃。但是,连续四年的干旱叠加,已造成金所4000余人、3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2000余亩农田灌溉受困。虽然地处我市重点水源地――清水海周边,当地干部群众守着一汪清泉,却面临缺水断供的窘境。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来,清水海每天向昆明主城总供水量最大达50万方后,本供应周边地区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清水海,调整为只供应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和保障部分工业生产用水,其余地方统一实行“减量保时段”供水。水是农业增产、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根本。无水就不可能发展种植业,怎么办?这个问题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间。幸运的是,原作为金所百年来主要供水点的大龙潭地下泉水在大旱之年仍能保持一定的出水量,只是近年来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不再重视该水源地的保护治理,造成坝埂坍塌、淤泥堆集、库容缩小、沟渠堵塞,受益范围也缩小到下游近百亩的农田。金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兴华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龙潭清,金所兴。我在任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大龙潭治理改造好。”
有水就有希望,利用保护好大龙潭这一稀缺水源,造福当地百姓,必将成为我们“四群”工作的中心,也是我作为常务书记的重点工作。在向单位挂钩领导龚志兴专职副主任反映了情况后,龚主任积极支持,并邀请市水务局领导专程到金所实地踏勘。怀着激动和感激的心情,迎来了这一天。
3月6日一大早,我和队员李超、村总支书记蔡兴华、村总支副书记杨金富来到金所收费站等候龚主任及市水务局刘锐钢副局长一行的到来。九点刚过,龚主任和刘副局长就来到了收费站。大家互相作了介绍后,龚主任与刘副局长商议了一下,决定实地踏勘,现场研究。于是,我们就抄村里的小道,往龙潭走去。早春三月,乍暖还寒,村里、田边一片萧条的景象,问及原因,还是近年来持续干旱,特别是冬春连旱,给农村的伤害较大,该插的秧苗插不下去,已经种下去的农作物大半旱死了,老百姓期盼着水源。
随着距离大龙潭越来越近,沟渠里的水多了起来,旁边也开了鱼塘、种了蔬菜,一片生机盎然。大家的心情不免一振,加快脚步来到了大龙潭出水点。围着水塘走了一圈,刘副局长目测了流量,掬起水来仔细查看水质,又看了看周边的环境,问道:“你们是什么想法,说出来研究一下。”我回答道:“这个大龙潭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湖’。没通自来水之前,承担了金所和潘所的人畜饮水。由于保护意识不强,现在变成了一个小水塘,仅灌溉下游的农田,多余的水就汇到潘所海,白白浪费了。村里开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过,想先扩容,增大蓄水面积。其次是筑坝,把坝埂浇筑上水泥,最好是围上围栏,防止倾倒垃圾。第三,铺设管道,修葺沟渠,让龙潭水惠及家家户户,田间地头。”刘副局长点了点头,提出几条建议:先要形成一个比较详尽科学的工程报告,要拿出真凭实据测算资金量,可协调县水勘队实地踏勘。然后由村里联合市委编办上一个报告给市水务局,争取列入今年的项目资金盘子。听了刘副局长的建议,我们都很高兴,辛苦了一上午,终于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我的心里落下了一块大石头。下午送走了龚主任和刘副局长后,我马上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通报了上午的情况,对今后的工作作了安排:一是由我与县编办联系,请县编办协调县水务局安排水勘队实地踏勘;二是时节不等人,先使用去年到位的抗旱资金,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很快过去了,我作为常务书记终于为金所的老百姓贡献了绵薄之力。我相信,只要市委编办继续挂钩扶贫金所村,就一定能够保证金所大龙潭改造工程资金的源源注入,实现保护利用的美好愿望,为“幸福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喝上了从管道里流出的大龙潭的水,那水,好清,好甜啊!
早春三月,市委编办、市水务局、驻村“四群”教育工作队、金所村“两委”班子成员实地踏勘大龙潭水源点。(自右往左依次为市委编办龚志兴专职副主任、金所村党总支书记蔡兴华、市水务局刘锐钢副局长、金所村党总支常务书记陈健、驻村工作队队员李超)
由于年久失修,坝埂坍塌、淤泥堆集、库容缩小,大龙潭已不复当年“母亲湖”的英姿,亟需保护治理。(大龙潭实景)
集思广益,一心谋公,为大龙潭水源点的改造献言献策。
与市水务局刘锐钢副局长(右一)共商大潭水源点改造事宜。
落实现场踏勘会议精神,认真修改文稿,为向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做准备(右一为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