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侯“四招治村”提升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15 15:31:49 点击率:60
日前,福建省闽侯县启动开展为期3个月的村级班子集中教育整顿活动,通过采取用能人治村、用发展治村、用民主治村、用法制治村“四招治村”,抓后进、促先进、树典型,切实提升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明年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奠定坚实基础。
1、用能人治村,筑牢基层堡垒。一是多元化渠道选贤任能。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相结合方式,积极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经济能人调整进后进薄弱村班子,加强“两委”力量;从返村大学生、转业退伍军人中选拔年青人充实到年龄老化村班子,开展“跟班”培养;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人员进情况复杂村班子,帮助“化解”难题。二是科学化培训提升能力。采取党校课堂教育与到监狱系统开展警示教育相结合,推行课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分4批次对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和主任进行廉洁从政、村财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业务培训,提升村主干敢为、能为、有为能力。三是职业化探索稳定队伍。突出从发展空间、报酬待遇、退养保障、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探索采取“好中选优、公开选聘、县付薪酬、跨村任职”方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从优秀村主干中公开选聘乡镇事业编制岗位村党组织书记20名和农村社区工作者47名,搭建农村干部队伍职业化平台。四是规范化管理夯实基础。采取“固定补贴+绩效补贴+临时补贴+乡镇上调补贴+‘一肩挑’兼职加薪+经济发展加薪”模式,每年县乡财政投入1200多万元,保障在职和离任村主干的报酬补助。出台村干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对村干部工作实绩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4个等次的综合评分,奖优罚劣,提升村级班子整体素质。
2、用发展治村,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培树以发展商贸为主的洋中模式。充分发挥商贸旺镇优势,对村级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采取公开招投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升值,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现收益最大化,年增加村财收入150多万元。二是培树以发展企业为主的梅岭模式。充分发挥汽车城优势,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对接汽车城发展规划布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增加租赁收入。建立集体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以集体土地折价入股,联合开发投资项目,年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三是培树以转产转业为主的岐安模式。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用好用活村级转产转业留用地开发优惠政策,以做好大学城校区后勤服务工作为重点,投资创办万象学生街,年租金收入400多万元,并按80%比例向全体村民分红,全村2543名村民年人均分红400元。四是培树以土地流转为主的茶苑模式。充分利用山区村山地资源优势,采取由村集体对农村抛荒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模式,筹资建成高标准、规模化、设施齐备的蔬菜基地出租给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每年增加村财收入15万元,破解山区空壳村难题。全县317个村(居)中,年村财收入100万以上有8个村,50至100万元有10个,10至50万元有95个,5至10万元有65个,5万元以下的有139个。
3、用民主治村,实现规范管理。一是总结推广“三步听证法”。通过联合听证、集中听证、个别听证,对农民最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补偿、经济发展项目、新村规划等重大事项,广泛征求意见,听取村民质询,共同磋商,形成决策意见,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和实施,并对村务决策有不同意见者,召开个别听证会,邀请专家面对面进行论证,力求达成共识,推进各项村务决策快速落实。2011年全县共召开村务决策听证会近600场,听证事项达800多个,参加听证的代表达到22000多人(次)。二是建立健全“三资”监管体系。按照“五要”工程要求,严格规范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公开招聘55名专业会计人员统一代管村级财务,规范村级资金开支审批程序,落实收支两条线,明确每月理财日、议政日和公开日,并将村级日常事务纳入计算机网络监管,对村级“三资”监管起到关口前移作用。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作为、不落实或因村务公开工作而引发群众上访的村主干实行“一票否决”,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时不予提名作为候选人,在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中作为任职条件进行把关。同时,把履职和问责贯穿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全过程,让村级组织从思想上和工作上保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县村务民主管理先进村52.1%,规范村38.2%,一般村仅9.8%。
4、用法制治村,提升乡风文明。一是学习与宣传相结合。在村级班子中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采取以村干部现场考廉述廉的方式,组织开展“勤廉村官我来评”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请村民当“考官”出题,让村官当“考生”解题,由村民对村官的工作表现、能力素质、廉政勤政等综合表现进行现场提问、无记名测评,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官工作。二是警示与奖惩相结合。针对当前农村一级的违法违纪案件持续增多的形势,专门组织村主干到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和福建榕城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办法,对履职尽责、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荐作为省、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年共有4名村党组织书记当选市党代会代表,1名村党组织书记当选省党代会代表,并对19名落实工作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予以降职、免职处理。三是为民与便民相结合。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落实“深入基层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以群众诉求作为工作要求,乡村干部每周要进村入户访谈不少于两次,通过深入农户与群众交朋友,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对接乡镇(街道)便民(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广为民服务“代办制”、“全程代理制”,不断健全群众诉求登记、办理和评价制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1、用能人治村,筑牢基层堡垒。一是多元化渠道选贤任能。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相结合方式,积极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经济能人调整进后进薄弱村班子,加强“两委”力量;从返村大学生、转业退伍军人中选拔年青人充实到年龄老化村班子,开展“跟班”培养;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人员进情况复杂村班子,帮助“化解”难题。二是科学化培训提升能力。采取党校课堂教育与到监狱系统开展警示教育相结合,推行课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分4批次对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和主任进行廉洁从政、村财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业务培训,提升村主干敢为、能为、有为能力。三是职业化探索稳定队伍。突出从发展空间、报酬待遇、退养保障、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探索采取“好中选优、公开选聘、县付薪酬、跨村任职”方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从优秀村主干中公开选聘乡镇事业编制岗位村党组织书记20名和农村社区工作者47名,搭建农村干部队伍职业化平台。四是规范化管理夯实基础。采取“固定补贴+绩效补贴+临时补贴+乡镇上调补贴+‘一肩挑’兼职加薪+经济发展加薪”模式,每年县乡财政投入1200多万元,保障在职和离任村主干的报酬补助。出台村干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对村干部工作实绩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4个等次的综合评分,奖优罚劣,提升村级班子整体素质。
2、用发展治村,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培树以发展商贸为主的洋中模式。充分发挥商贸旺镇优势,对村级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采取公开招投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升值,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现收益最大化,年增加村财收入150多万元。二是培树以发展企业为主的梅岭模式。充分发挥汽车城优势,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对接汽车城发展规划布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增加租赁收入。建立集体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以集体土地折价入股,联合开发投资项目,年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三是培树以转产转业为主的岐安模式。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用好用活村级转产转业留用地开发优惠政策,以做好大学城校区后勤服务工作为重点,投资创办万象学生街,年租金收入400多万元,并按80%比例向全体村民分红,全村2543名村民年人均分红400元。四是培树以土地流转为主的茶苑模式。充分利用山区村山地资源优势,采取由村集体对农村抛荒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模式,筹资建成高标准、规模化、设施齐备的蔬菜基地出租给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每年增加村财收入15万元,破解山区空壳村难题。全县317个村(居)中,年村财收入100万以上有8个村,50至100万元有10个,10至50万元有95个,5至10万元有65个,5万元以下的有139个。
3、用民主治村,实现规范管理。一是总结推广“三步听证法”。通过联合听证、集中听证、个别听证,对农民最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补偿、经济发展项目、新村规划等重大事项,广泛征求意见,听取村民质询,共同磋商,形成决策意见,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和实施,并对村务决策有不同意见者,召开个别听证会,邀请专家面对面进行论证,力求达成共识,推进各项村务决策快速落实。2011年全县共召开村务决策听证会近600场,听证事项达800多个,参加听证的代表达到22000多人(次)。二是建立健全“三资”监管体系。按照“五要”工程要求,严格规范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公开招聘55名专业会计人员统一代管村级财务,规范村级资金开支审批程序,落实收支两条线,明确每月理财日、议政日和公开日,并将村级日常事务纳入计算机网络监管,对村级“三资”监管起到关口前移作用。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作为、不落实或因村务公开工作而引发群众上访的村主干实行“一票否决”,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时不予提名作为候选人,在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中作为任职条件进行把关。同时,把履职和问责贯穿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全过程,让村级组织从思想上和工作上保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县村务民主管理先进村52.1%,规范村38.2%,一般村仅9.8%。
4、用法制治村,提升乡风文明。一是学习与宣传相结合。在村级班子中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采取以村干部现场考廉述廉的方式,组织开展“勤廉村官我来评”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请村民当“考官”出题,让村官当“考生”解题,由村民对村官的工作表现、能力素质、廉政勤政等综合表现进行现场提问、无记名测评,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官工作。二是警示与奖惩相结合。针对当前农村一级的违法违纪案件持续增多的形势,专门组织村主干到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和福建榕城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办法,对履职尽责、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荐作为省、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年共有4名村党组织书记当选市党代会代表,1名村党组织书记当选省党代会代表,并对19名落实工作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予以降职、免职处理。三是为民与便民相结合。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落实“深入基层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以群众诉求作为工作要求,乡村干部每周要进村入户访谈不少于两次,通过深入农户与群众交朋友,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对接乡镇(街道)便民(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广为民服务“代办制”、“全程代理制”,不断健全群众诉求登记、办理和评价制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安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