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山坑塘村:实施“四大”扶贫工程创先争优显实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01 16:21:38 点击率:69
坑塘村是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边远山区村,属省级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年人均收入5040元,该村现有户籍人口465户,2195人,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140户、48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92户、399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8户、81人(包括五保户、孤儿、重度残疾人)。根据村情“五多五少”(即“坑塘村人多田少、岩多林少、山地多耕地少、文盲多文化人少、困难户多富裕户少”)实际,贫困落后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很大程度制约着村的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坑塘村是省委办公厅对口帮扶村。自2009年省委办公厅帮扶坑塘村以来,省委办公厅非常重视帮扶工作,省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徐少华同志先后多次到坑塘村进行调研考察,其他厅班子成员也多次深入坑塘村调研指导、落实工作。2010年,省委办公厅副厅以上干部到坑塘村有100多人次,干部职工达到500多人次。
在帮扶单位省委办公厅及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既要摘掉贫困帽子,更要闯出致富新路”目标,坚持“可行、可信、可学”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帮扶坑塘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2010年底,让70户将近80%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实施“惠民”工程,推进建设展新貌。一是创建“福利院”。2010年,投入资金8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2601平方米、建筑面积691平方米的福利院,将村中的“五保户”、孤儿、残障人员集中起来供养,着力解决他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解决“饮水难”。针对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多方筹资,投入资金70多万元,铺设管道6.8公里,完成村中安全饮水工程,解决村中1100人的饮水难问题,为村的扶贫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三是建设“硬底化”。积极与交通部门联系,引资45万余元完成村中5公里水泥路面的铺设,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有效地解决村民的行路难的问题。四是改造“办公楼”。将村闲弃的“旭日小学”装修翻新成村委会,装修后村委会大楼建筑面积可达620平方米,推进基础设施帮扶,进一步改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关爱“贫困户”。 帮助全村465户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帮助52户符合低保的农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009年列入危房改造的9户贫困户,全部完成了住房的新建和加固。与市、县妇联部门及市人民医院联系,为村中的农户冯恩恩免费做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
实施“造血”工程,开拓致富新局面。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饲养天农鸡。为92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24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派发鸡苗4150只,药品2200包,饲料1160斤,预计年底每户可增加收入3000至5000元;组织贫困户饲养“阳山鸡”。派发每户贫困户30—60只鸡苗,年底由办公厅各局、办、处、室按高出市场价2-3元回收,可让92户贫困户每户增收4000—5000元收入;养殖“四大家鱼”。利用岩一、岩二自然村中的鱼塘(约25亩)养鱼3000多尾,预计年底可为村10位贫困户每户增收1000元;建设山羊养殖基地。投入24万元建设山羊养殖基地,养殖210头羊,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添另一渠道。二是开发良种农产品基地。建立面积600亩的优质农产品示范推广基地,由县科技和农业局提供技术支持。前期投资约30万元种植华南205木薯100亩、粤油1887良种花生100亩、本地优质玉米300亩、生姜100亩。平均亩产可达3000多元,纯利润超过1200元。三是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投入8万元种植油茶200亩,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对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种植户,每亩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育费。目前种植大户完成了100亩油茶的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种植鹰嘴桃。今年投入12万元,开发70亩桃园,种植鹰嘴桃,每亩种植25株,每株正常结果平均可达100斤左右,每亩最低产量可收获12000多元,收成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摘掉贫困的帽子、闯出致富新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建立养鸡示范基地。本着 “抓试点、保可行、促成效”,投入资金45万元建设300亩年养鸡量达10万只的养鸡示范基地。借助互助社帮扶,采取“公司+基地+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引进广东天龙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发展养鸡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全村92户有劳动力贫困户散养鸡的技术问题,以养殖作为村长期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目前第二批鸡已出栏,培训养鸡技术人员12人,增加村集体收入7000余元,带动一批散户宣起了养鸡的热潮。五是提高集体收入。2011年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共募得捐款16万元,捐款入股当地的水电站,每年分红作为村集体的收入,专门用于福利院的日常开支,今年村的集体收入可达到6万元。
实施“扶智”工程,提高素养强实力。一是建立老少书屋。投入经费5万元在学校兴建图书室,设有流动书屋,方便村中的学生和群众阅读书籍。目前,藏书5000多册,为村民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提高素养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村民科技致富和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抓好扶贫助学。通过“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活动,保证每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2011年8月联合县妇联向坑塘村48个困难儿童共发放助学金2万余元,给村小学92名学生发放4套服装(冬、夏各2套)。三是着重培训输出。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的转移就业扶贫思路,组织该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如省交通集团等帮助该村贫困户就业,目前,92户贫困中,已有贫困户51户96人劳务输出,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思想认识的转变,培育了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效果。
实施“输血”工程,增强堡垒凝聚力。把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村党支部创新了组织活动方式,健全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落实。抓好“四个培养”: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带领全村致富的领路人,为村支部输送新鲜血液。例如,村支部书记陈九玲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对种植、管理、回收实行“一条龙”服务,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拥护。获得县“种养基地化建设能手奖”的养殖大户马国威,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7月正式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当选为村“两委”干部。
在帮扶单位省委办公厅及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既要摘掉贫困帽子,更要闯出致富新路”目标,坚持“可行、可信、可学”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帮扶坑塘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2010年底,让70户将近80%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实施“惠民”工程,推进建设展新貌。一是创建“福利院”。2010年,投入资金8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2601平方米、建筑面积691平方米的福利院,将村中的“五保户”、孤儿、残障人员集中起来供养,着力解决他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解决“饮水难”。针对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多方筹资,投入资金70多万元,铺设管道6.8公里,完成村中安全饮水工程,解决村中1100人的饮水难问题,为村的扶贫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三是建设“硬底化”。积极与交通部门联系,引资45万余元完成村中5公里水泥路面的铺设,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有效地解决村民的行路难的问题。四是改造“办公楼”。将村闲弃的“旭日小学”装修翻新成村委会,装修后村委会大楼建筑面积可达620平方米,推进基础设施帮扶,进一步改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关爱“贫困户”。 帮助全村465户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帮助52户符合低保的农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009年列入危房改造的9户贫困户,全部完成了住房的新建和加固。与市、县妇联部门及市人民医院联系,为村中的农户冯恩恩免费做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
实施“造血”工程,开拓致富新局面。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饲养天农鸡。为92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24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派发鸡苗4150只,药品2200包,饲料1160斤,预计年底每户可增加收入3000至5000元;组织贫困户饲养“阳山鸡”。派发每户贫困户30—60只鸡苗,年底由办公厅各局、办、处、室按高出市场价2-3元回收,可让92户贫困户每户增收4000—5000元收入;养殖“四大家鱼”。利用岩一、岩二自然村中的鱼塘(约25亩)养鱼3000多尾,预计年底可为村10位贫困户每户增收1000元;建设山羊养殖基地。投入24万元建设山羊养殖基地,养殖210头羊,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添另一渠道。二是开发良种农产品基地。建立面积600亩的优质农产品示范推广基地,由县科技和农业局提供技术支持。前期投资约30万元种植华南205木薯100亩、粤油1887良种花生100亩、本地优质玉米300亩、生姜100亩。平均亩产可达3000多元,纯利润超过1200元。三是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投入8万元种植油茶200亩,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对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种植户,每亩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育费。目前种植大户完成了100亩油茶的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种植鹰嘴桃。今年投入12万元,开发70亩桃园,种植鹰嘴桃,每亩种植25株,每株正常结果平均可达100斤左右,每亩最低产量可收获12000多元,收成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摘掉贫困的帽子、闯出致富新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建立养鸡示范基地。本着 “抓试点、保可行、促成效”,投入资金45万元建设300亩年养鸡量达10万只的养鸡示范基地。借助互助社帮扶,采取“公司+基地+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引进广东天龙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发展养鸡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全村92户有劳动力贫困户散养鸡的技术问题,以养殖作为村长期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目前第二批鸡已出栏,培训养鸡技术人员12人,增加村集体收入7000余元,带动一批散户宣起了养鸡的热潮。五是提高集体收入。2011年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共募得捐款16万元,捐款入股当地的水电站,每年分红作为村集体的收入,专门用于福利院的日常开支,今年村的集体收入可达到6万元。
实施“扶智”工程,提高素养强实力。一是建立老少书屋。投入经费5万元在学校兴建图书室,设有流动书屋,方便村中的学生和群众阅读书籍。目前,藏书5000多册,为村民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提高素养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村民科技致富和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抓好扶贫助学。通过“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活动,保证每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2011年8月联合县妇联向坑塘村48个困难儿童共发放助学金2万余元,给村小学92名学生发放4套服装(冬、夏各2套)。三是着重培训输出。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的转移就业扶贫思路,组织该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如省交通集团等帮助该村贫困户就业,目前,92户贫困中,已有贫困户51户96人劳务输出,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思想认识的转变,培育了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效果。
实施“输血”工程,增强堡垒凝聚力。把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村党支部创新了组织活动方式,健全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落实。抓好“四个培养”: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带领全村致富的领路人,为村支部输送新鲜血液。例如,村支部书记陈九玲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对种植、管理、回收实行“一条龙”服务,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拥护。获得县“种养基地化建设能手奖”的养殖大户马国威,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7月正式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当选为村“两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