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求突破 加大力度促发展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12 09:50:13
注重创新求突破 加大力度促发展
——普洱市宁洱县黎明乡岔河村党支部
黎明乡岔河行政村,地处黎明乡南边,东邻江城县宝藏乡,西、南面与康平乡接壤,北邻汪街村,距乡政府15公里,距宁洱县城113公里,乡村道路已实现砂石化。全村辖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05户,人口1276人。全村国土面积66.7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5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水量1864毫米,全村耕地面积 4216亩,人均耕地3.37亩,林地90448亩。目前全村种植咖啡80亩,茶园3092亩,其中试种乌龙茶200亩,已成为黎明乡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行政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元。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岔河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争创“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以富民强村为主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坚定信心,带领群众走品牌道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政权的根本保证。2010年,岔河村“两委”经调查了解,发现小红米不仅是优质的特色生态食品,还具有很大市场发展潜力。于是,岔河村党支部,结合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村民规模种植小红米。同时,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小红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工作,仅2010年,共开展培训20余次,参训人员达1200余人次,通过培训,岔河村每位村干部及小组长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目前,黎明乡建立了以岔河、兴乐两个村为重点的“小红米”良繁基地共1600亩。随着“小红米”产销量的不断增大,如何打造品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为了岔河村“两委”最关心的问题。2010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抢抓机遇,在茶马古道节前做好了小红米的外包装工作,穿上了“新衣”的小红米在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农产品展销会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赚到了岔河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
二、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岔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带头着力抓好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建立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责任,使党员的言行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财务管理制度、坚持村民代表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让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提高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大了监督力度,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监督。三是按照“因人而宜、发挥专长”的原则,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把党员放到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让他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和“三个培养”的要求,积极吸收致富能力强、思想先进的优秀青年、妇女和村民小组干部向党组织靠拢,使党组织力量得到了增强。2010年,共培养党员致富能手2人,其中,党员致富能手中有1名培养成村组干部。五是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村干部、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地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使大家解放思想,增强他们搞好产业、发展经济的信心和本领,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不抓集体经济发展就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不称职,切实把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落到实处。同时,还经常组织党员开展学科技和义务修路等活动,要求党员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走在群众前头,在人民群众中树好了形象。
通过制度建设使村干部找准工作重点,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村民对村组干部的隔阂和疑虑,同时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选树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根据黎明乡党委在创先争优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活动中的安排和部署,村党支部在巩固和提高“五好”村党支部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扶持,突出示范”和共产党员“五带头”的原则,确定了6户党员示范户,其中养殖示范户2户,种植示范户3户,茶叶加工示范户1户,党支部通过积极开展对党员示范户的扶持,构建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盘活资产,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效益
岔河村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走以地生财之道、完善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以地生财、资源开发增收之路,借外力拉动集体经济发展。一是依托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为使岔河村的支柱产业“茶叶”得到进一步发展,岔河村以“生态茶园建设”为契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购销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开展农产品供销经营服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通过建设村级茶叶加工厂或入股的形式和个人进行联合经营的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依托岔河村特色产业小红米的发展前景,计划新建一座小红米加工碾子房,促进小红米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以此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三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挂钩单位的支持,计划在2011年拟建盖一栋90平方米的综合用房,建成后用于餐厅租赁,预计年收入2千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
五、心系群众,时刻牢记为民服务宗旨
在全力抓好组织建设、发展产业的同时,村党支部还注重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摸清全村党员的家庭情况,登记造册,要求村干部心中有数,随时了解党员及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在每年七一之际,积极开展困难党员、贫困群众的慰问活动,仅2010年就组织看望困难党员、贫困户4次发放慰问金1400元,组织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10户困难党员、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共为联系户筹资帮扶资金1200元,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4条;二是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考虑到小红米传统加工困难后,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水泥15吨,资金4000元,并组织南本河、金竹林、布毛4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投工投劳120人次修复了水磨碾子房,现已投入使用。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共青团、群众共120余人次对村组公路、茶园道路进行义务修路活动和抗旱救灾生产自救活动,共修复道路2公里,修建水池2个,缓解2个村民小组417人饮水问题;三是组织村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在老易寨省级重点建设村,上寨、南本河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田房进村公路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中,共组织村民投工投劳730人次,折合资金31万元,经过村民的共同努力,岔河村新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四是积极组织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三八”、“五四”、“七一”等节日期间,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强了全村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从“空壳”村到有了一点集体收入的岔河村,正以饱满昂扬的热情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