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竹河村之以竹为名的山寨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03 11:15:20
茨竹笋,生长于高海拔杂木林中,竹杆坚韧可制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笋鲜嫩可口,可以新鲜或熏干后食之,美味可口,营养价值丰富。茨竹河村有5000亩野生茨竹,经省民委调研后帮助村规划作为村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今年人工栽种了5000亩,未来将继续扩种到2万亩规模。经民委多方争取,社会捐助资金50万元已到位,为壮大茨竹笋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把资源变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法宝。因为村子野生茨竹笋多,村边的河取名为茨竹河,村名也就取名为茨竹河村。
很多年前,村里有一个青年人参军到外地,让别人代为写信回家,因为浓重的地方口音,代为写信的人落款时把“茨竹河大队”听成是“四脚蛇大队”,信通过邮局最终还是到了亲人的手里,那个不通电不通电话的时代好像是远古时代的事了。其实,村公所是2007年才通的电。翻看村的历史,这是一个民族“直过村”,60多年前它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了跨越,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何适应,一直是一个难题。2004年,省、市、县民(宗)委(局)把扶贫挂钩点调整到茨竹河村,那时全村不通电,有的村组不通水,到村公所的路还是泥,住房多是挂墙房、茅草房等,没有村级支柱产业,老百姓靠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生活在贫困中。民委下派的同志协助乡党委政府一起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确定了把茶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产业,2004年,县民宗局的同志们亲自驻扎到村里,带领老百姓开挖山地,分三年栽种下1500亩茶叶。经过多年的建设,2010年茶叶加工厂在康的组建成,成立了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茶叶产值达到50万元。2009年,茨竹河村被确定为云南省扶持特困民族拉祜族发展示范试点村暨世界银行TCC5社区主导发展示范项目。经过三年的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现已在全省特困民族地区推广实施。
住在村里的日子,走访农户家时,真是感慨万千。这里离乡政府不过20公里的距离,离214西盟主干道也就是短短4公里,可这里的生活与外界天差地别,村里的“丫咪”(拉祜语“小姑娘”)过了不在校读年龄的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到了婚龄的男子娶个媳妇变得非常困难。
民委在帮扶时立足于解决老百姓急需的民生困难,同时,制定村级产业规划,抓产业发展,扶持时 “造血”和“输血”同时进行,把培养本村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三年前,乡党委政府积极选送本村6名高中毕业生到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茶叶的栽种、管理、加工技术,民委给予生活费上支持。如今,青年们学成后都回到村里的茶厂,成为管理、生产技术骨干,有一个继续修学,成为了本村第一个大学生。茨竹河村的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各家各户创收。采茶加工的季节,隆隆的机器声整夜响彻大山间,老百姓深夜来交鲜茶,得到的收入可以为家里添些新物或投入再生产。虽然机器声显得特别喧嚣,但这样的喧嚣带来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群众心里由衷的高兴。茶厂的一个小伙子还带回了同是学茶专业的女朋友,当我问她还习惯吗?她说白天一起出去茶地干活,晚上回茶厂加工茶叶,学有所用,觉得挺好的,渐渐喜欢在这大山里。茶厂的小伙子们都有信心把自己的村子建设得更好,让外面的姑娘们都愿意来到村里安家落户。
村里的老主任说,省民委来帮扶前全村有几间瓦房都能数得出来,经过连续不断的投入建设,现在瓦房是越来越多了,电也通了,水也通了,路也通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茨竹河村不再是长在深闺人不识的“丫咪”啦。茨竹河村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作为带领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创业致富的成功经验,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民族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来自全省民委系统做经济工作的领导们都亲自到康的茶厂进行参观考察。
茨竹河村,这一朵开在深山里的 “麻栗花”终将会绽放出它美丽的色彩,芬芳四溢,独一无二。(竹塘乡茨竹河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