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坡村之“龙”翻身的地方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03 11:14:36
2009年的春天,我的战马坡村处女行。得天独厚的气候下4月的大山已是绿意盎然,但还是有点儿冷。
记得刚到澜沧时,走在狭窄不平的县城街道,远远的就看到在坡头十字路口矗立着一座古铜色的纪念碑,呈三角状撑开,其中一面雕塑着一个高高举起手臂的健壮男子,仿佛要撑起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面刻着“一一.六”7.6级地震纪念碑。
1988年,澜沧大地震,震源中心就在战马坡村公所后直线距离不到50米的地方,曾经的苦难仍然在不经意间闪现在这片土地上。我在那一年刚刚到省城读大学,学校组织学生们到街道上为灾区募捐。今年从省民委来乡上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队队长的农开文是我大学的同学,24年后的今天,说起这件事情来,他还清楚的记得那次我们班募捐了243元人民币,虽然金额极其微薄,却是全班40多名各族学生的热心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点心意。一位在昆的董姓佤族女作家为此写了一本书《银蛇狂舞》。她90年代初在省民委大门旁边开了一家佤族餐厅,我那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家的鸡肉烂饭熬得喷香扑鼻,时不时呼朋唤友到那儿吃饭,也常常遇到她。她大多数时候都沉默的坐在店门口,黑黑的脸庞显得更加的瘦弱。我们偶尔聊起了这次大地震,仿佛触痛了她内心的伤。她说,那是一次大灾难啊!在贫困交加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老百姓一时人心惶惶,有的想远走它乡,到境外避难,民间盛传:不知是什么惹怒了沉睡在地下的“龙”, “龙翻身”啦!
现在,我来了,站在了当年“龙翻身”的地方。同行的乡上李亚勤书记是一位高高壮壮的,颇具军人气质的彝家汉子,自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是一位“竹塘通”。说起战马坡来,首先一定要说90年代在省民委的帮扶下建立了一个戒毒农场,为一方的社会安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年,为了打好全民禁毒战役,又重新启用了这个农场,它继续为一方老百姓的平安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村公所大部分老百姓家现在住的房屋就是震后重建的。那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和政府及时派出救援队、医疗队,对老百姓进行积极救治。在澜沧县乃至全国任县长时间都数得上最长的老县长李光华亲自到灾区驻扎,积极组织救灾,和同志们一起耐心细致的做老百姓的工作,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坚定了他们抗灾重建家园的信心,没有老百姓因灾外流的情况发生。
自古以来,战马坡村读书风气浓郁,学成在外参加工作人数在全乡名列前茅,现在村子里有7个大学生在外求学。它曾经作为一个交通要道而繁荣过。“战马坡”之得名的一种民间说法就是源于马邦常常经过此地。近几年,全村经济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老百姓家已经用摩托车、吉普车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最后一匹马才在村子里消失了。如今,马邦作为曾经的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永久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任村支书李海龙说,未来养马,是为了让来拉祜山乡的游客们体验骑马溜山路的乐趣,想来他心中也有了村子发展远景的蓝图。
海龙是1993年的兵,退伍后回村任过文书,现任战马坡村支书。他把村里近几年来发展蚕桑产业、茶产业的情况向乡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发展壮大产业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战马坡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战马坡村建成同等条件下的拉祜第一村!好大的气魄!敢于争先的勇气让我从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拉祜汉子身上看到这个曾经的狩猎民族的威武和勇于开拓的坚毅品格。
去年,村养蚕大户高文明家仅养蚕收入就有3万多元。这是乡党委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市、县蚕桑办每年派技术人员驻扎在村子里,手把手的教农户,在培养出本村优秀养殖户的同时,又让他们去带动其他老百姓,养殖效益一年比一年翻番,老百姓的劳动力和养殖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今年,又在阿给寨附近新开挖近三百亩桑地,准备扩大大棚养殖,增加老百姓收入,充分发挥团体的精神,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走共同致富道路。战马坡养蚕的成功模式在全县进行推广。
县政协长年派出一专职人员驻扎在左谷组帮扶茶产业,让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老百姓增加收入找到了另一个可行的渠道。省民委在投入资金上专门划出一部份作为产业扶持资金,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今天的战马坡呀,在村干部和群众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精神和行动,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2010年,一位老团长到了村公所,当时的村小教室陈旧不堪,几十个孩子们拥挤在大通铺上睡觉……这位一身戎马身涯的老首长心痛了。他捐赠资金给村公所建教学楼。如今,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住上了和城里孩子一样温暖的宿舍,看着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仿佛看到了村子的未来和希望。
那位曾经为远方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而忧心忡忡的女作家虽然因病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泉下有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这个遥远小山村的帮助,让老百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有了更大的目标和希望。她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如今的战马坡村在发展中壮大,不再畏惧“龙翻身”。它终将会在苦难中历练成为一只拉祜山乡的“降虎”高手,让贫困无处容身,把曾经的苦难远远的抛在过往。
战坡村只是千千万万个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小山村的缩影。祖国大地,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这一历史的巨变,我们迎来了一个建设国富民强的好时代。(竹塘乡茨竹河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