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12 09:43:15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普洱市宁洱县同心村党总支
同心村辖29个村民小组,916户,3476人,其中少数民族2398人,占69%。全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132人。村党总支把“抓党建,促发展”作为目标,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资源为优势,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产业、产业带农户”的工作模式,把党总支的政治优势与产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使党总支成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支部牵头 因地制宜 招商引资 促增收
同心村地处乡政府驻地,离县城11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本村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蛮蚌龙箐石场、吃水箐石场、东帽岩子石场、龙洞石场4个石场,勐海田砖厂、头道河砖厂、蛮蚌砖厂3个砖厂,其中,引进的蛮蚌龙箐石场、东帽岩子石场、龙洞石场3个石场,每年经济总收入达1280万元,村党总支通过承包的方式,每年能为村创收1.2万元集体经济,并为当地群众提供80余人的就业岗位。
党员带动 群众参与 盘活产业 共致富
同心村党总支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牢。党总支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村务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确定了“做强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村“两委”班子通过把1500亩的集体茶地出租给引领茶叶发展的私人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4000元。同时,引进了勐海田乌龙茶厂、李富坤茶场、凯星茶场、那苏河茶场4个茶场,引进的勐海田乌龙茶厂发展前景良好,据统计,乌龙茶厂每年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劳务收入达60多万元。以上企业的引进,为积极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据统计,到2011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648亩,并已全部投产,人均达1.9亩。在此基础上,党员干部还带头通过成立农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群众的积极参与,使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路子。
党建带路 立足阵地 拓宽渠道 创新路
村党总支作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做强了茶产业、做稳建材业,使群众都富裕起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于2010年重新选址完成了投资30余万元,建设面积达255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按照“高标准、全方位、多功能”的要求,积极打造党建阵地,设立了党员活动室、阅览室、文娱室。同时党总支还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创收渠道,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紧靠菜市场的优势,在活动场所前新建铺面6间进行出租。该铺面的出租预计每年又可以为同心村集体经济带来14400元的收入。村党总支不懈努力,赢得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先后被各级党委、政府表彰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社会治安先进集体,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支部,宁洱“6·3”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普洱市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先进集体等。
常言道:“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能否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同心村党总支有效地深入到带领群众致富的实践中,营造了“支部领着党员干,群众跟着党员走”的氛围,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真正发挥了党组织生力军的作用。优越的交通区位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同心村位于宁洱县城南部,系同心乡政府所在地,属全乡经济文化中心,距宁洱县城11公里,是宁洱县面对思茅区的“南大门”。昆洛公路、磨思公路、昆漫高速公路交叉贯穿全村中部,交通便利。为全村各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同心村党总支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地调查、外出学习、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村“两委”班子思想,虚心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找准村务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确定了“做强以林业、茶叶、烤烟为主的种植产业,做稳以石料为主的建材业,做大以鱼、鸡、猪为主的养殖业;做活以精细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做好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二三产业等四个产业”,这一发展思路,既结合全村实际,又符合全村村民的愿望,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保障。同心村“两委”班子都是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同心村以村党总支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双带”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总支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党员干部的带头,带领农民群众通过招商引资、培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党建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互动双赢的路子。“党员干部做示范、支部抓产业、产业带农户”的工作模式已成为了当地引导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坚持有力的领导集体,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