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库区养鱼致富先锋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12 09:35:55
争当库区养鱼致富先锋
——墨江县那哈乡格牙村党支部党员朱解福先进事迹
朱解福,男,44岁,哈尼族,墨江县那哈乡格牙村阿竜组村民,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2012年担任格牙村党组织副书记、书记一职。近年来,朱解福立足村干部岗位,积极探索库区发展思路,响应政策号召,结合库区实际,带领群众发展网箱养鱼致富。
一、抓住机遇,寻找增收致富路
格牙村与红河县的垤玛乡、三村乡、架车乡接壤,是一个集“边、少、老、山、穷”为一体的民族贫困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寨子里大部分人过着“人畜共居”的生活。朱解福看到百姓的困苦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每次和村民聊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然而,泗南江电站建设,改变了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的秩序,沿江一带群众成为了永久的失地农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让群众适应新环境、发展新产业、维护库区移民稳定成为了村两委首要任务,此时,朱解福想到了“靠山吃山,靠水活水”的发展思路,这与县委政府的规划不谋而合。为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墨江县委政府决定发展渔产业,开展库区网箱养殖,走一条移民变渔民库区致富新路子,制定出台了 “三补助、一支持、一挂钩、一投资、一保障”的渔业扶持政策。朱解福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带领村两委班子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决定逐步发展和壮大网箱养殖,将网箱养鱼作为库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为实现库区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二、敢为人先,带头养鱼树榜样
库区养鱼是一个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高,虽然县委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老百姓没见过网箱养鱼,心中存有疑惑,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朱解福带领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向他们讲解扶持政策,无论他们怎么宣传发动,效果都不明显,眼看这个新兴产业将受挫折,他就带头制作网箱搞起了养殖。投苗一个月后,鱼苗出现大量的死亡,他就及时联系到在外搞网箱养鱼的同乡,向他们寻求帮助、邀请他们到现场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星期的紧张施救后,鱼病得到了控制。通过这一次的教训,朱解福了解到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坚持向技术人员学、向书本学,并自筹资金带领养殖户到外地学习考察。通过一年的艰辛劳动,他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2011年,朱解福投资的20个网箱实现产量34吨,产值35.7万元,纯收入近10万元,他成为库区网箱养鱼专业户,周围群众看到了养鱼带来的实惠,不断跟着他一起搞起了网箱养鱼。
三、心系群众,争做群众贴心人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朱解福把实现全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多次深入群众宣传渔业扶持政策,为群众提供销售渠道、传授养殖技术,帮助群众联系挂钩单位、争取扶持资金,主动带领养鱼户统一到信用社办养殖贷款,统一帮助他们购进鱼苗,统一把鱼苗放入箱内,在他的带动下,网箱养鱼的群众越来越多,全村的渔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1年,他的网箱增至84个,全村养殖户从2010年28户增加到56户,网箱从338个增加到1062个。养殖户陈某说:“要不是老朱带头,我们可不敢养,要不是他传授技术经验,我们也养不成。”为了能为养殖户提供更多服务, 2012年底,朱解福辞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网箱养鱼上,为群众提供网箱制作、鱼苗投放、饲料供应、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为养殖户节约养殖资金和成本。为提高库区渔业养殖经济效益,他大胆引进新品种鱼苗,尝试养殖罗非鱼、鲤鱼、大口鲶鱼、草鱼、花鲢鱼等,并依托网箱养鱼优势,积极打造库区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观光垂钓场所,增收库区周边群众经济收入。2012年,全村网箱养鱼产量439.4吨、产值461.4万元、户均增收2.03万元,库区旅游业为群众增收近100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040万元,实现年人均纯收入4100元,网箱养鱼已成为全村群众实现收入倍增的重要产业,库区移民变成了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