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党总支先进事迹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24 08:39:18
创先争优“三百工程”先进典型展播
党总支+合作社推进古茶园跨越发展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党总支先进事迹
芒景村是澜沧县千年万亩古茶园所在地之一,是我国少小民族布朗族聚集村,全村有642户2708人口 。村党总支下设 5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2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党员,其中男党员110人、女党员21人。茶叶是芒景村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现代生态茶园面积9300亩。芒景村有着上千年的种茶历史,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芒景村也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是普洱市旅游开发重要景点之一。芒景村党总支认真分析村情,立足本村优势求发展,把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10年被评为澜沧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点,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强组织,发挥堡垒作用。在村“两委”换届中,村党总支推行“两推一选”,集中全村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人民村官人民选,选好村官为人民”的民主选举,把党员满意群众信任的优秀党员、致富能手推选进村“两委”班子,选配好支部书记,加强党总支自身建设,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完善党总支管理制度,党总支议事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不断强化党员管理在先进性教育中,探索出了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实现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结合本村实际和群众的需求,设置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电脑农业、民兵之家、远程教育、农民培训、古茶花演出队7个岗位,使所有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找到发挥的舞台。
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大胆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形式发展好一村一品。村党总支牵头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盈利返还的合作分配制度。二是合作社提出盈利部分资金,每年给一个党支部办一件公益事业。2011年给上寨党支部购买了130个椅子,4套主席台桌子及办公用品。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党总支通过与农校对接,对农民进行了茶叶加工、茶园管理等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实用技术,并转化为劳动成果,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四是成立了芒景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本村民族生态旅游,为今后芒景村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定思路,明确发展方向。2011年,芒景村党支部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发展思路。一是以提高茶叶质量,树立芒景古茶品牌为重点,努力提高采制茶叶技术水平,强化诚信经营,不以次充好、不以假充真、保证古茶品质的纯正和稳定。二是将生态茶园的改造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大的保障。三是抓住市里重视打造芒景旅游景点的机遇,把 “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为芒景旅游的一大亮点。四是动员广大群众投工投劳开通帕岩冷山1.8公里的旅游线路。虽然铺路所需的水泥、石头、沙子、水需要人工从山脚抬到山顶,困难重重,压力很大,但党总支把党旗插在帕岩冷山上,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上高山,共搬运条石
做表率,体现先锋作用。以党员示范户为重点,先后进行生态茶园改造、麻竹种植、橡胶种植、开办民族特色餐馆和旅馆、手工茶制作、菌茶混种、布朗文化宣传、布朗族手工制品制作等党员示范户。带动其他党员和农户建立合作社8个,完成茶园改造6900亩,麻竹种植50亩,橡胶种植6373亩,开办民族特色餐馆5户,开办民族旅馆6户,手工制茶20多户,菌茶混种300多亩,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普洱市对旅游业的加大投入,芒景四个核心村寨的水、电、路得到了解决,生态公园、休闲处所花红叶绿,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员身影,哪里脏、乱、差哪里就有党员去整治,芒景村新农村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树新风,打造文明新村。村党总支认真开展以“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活动,各支部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开展“三会一课”制,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文艺活动、每个星期至少打扫环境卫生一次。在全村大力提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同时,组建有80余人参加的“古茶花”农村业余文艺演出表演队,将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本土”民族歌曲、小品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方式传递党的声音。
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村党总支摸索出了符合芒景村村情发展路子,村“两委”班子的发展意识得到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水平有了新提高,特别是在建立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有了长足发展,党建方法有了创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互利双赢。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7万元,畜牧业收入119万元;人均有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