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香应的织锦人生
作者:罗桂华 发布时间:2015-06-11 08:03:47 点击率:123
精心制作傣锦
在勐腊县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曼龙代村民小组,有一位荣获西双版纳州工艺美术“织锦大师”称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咪香应。日前,记者走进她家,倾听咪香应的织锦人生故事。
“这3台传统的织锦机是我从老挝买回来的,这里就是我的织锦作坊了。”五十岁左右的咪香应身着传统傣装,一边介绍织锦作坊,一边热情引导我们参观。
“织锦是傣族的传统技艺,我从7岁开始捡棉花,11岁学会纺线,14岁跟着母亲学习织布,16岁学会织花。我父亲去世早,家庭负担比较重。那时我每天花很多时间织布,换取日常用品。还偷偷发誓一定要做得比母亲好!”咪香应说。因为从小就喜欢织锦,她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傣族织锦的全部技能,成为本村及周边村寨的织锦能手。她织的锦,无论大小、无论宽窄,其线条清晰、图案精美,做工非常精细,富有傣族传统文化气息。
“手工织锦不比机器,做一块简单的布料得花两天功夫,如果织花锦,至少得耗上一周。”咪香应坐在织锦机旁,拉棒、穿线,手脚并用,动作娴熟优美。她戴上老花镜,左提提、右拉拉,来回几个动作把布抹平、拉紧,就好像在抚摸熟睡的婴儿。在紧张忙碌着的织锦作坊里,只听见织布机上梭子穿梭的声音,很有节奏感。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寨子,会做织锦工艺的人不算少,那么咪香应为什么能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州工艺美术“织锦大师”呢?这不仅因为她的织锦选料独特,更因为她对这门传统工艺的热爱,促使她在技术上不断地进步。咪香应曾经专程到景洪市的勐龙镇、勐罕镇,以及勐海县等地学习多种织锦技艺,不断提高织锦技艺水平。咪香应有多年的织傣锦经验,她深知要织好一块精美的傣锦并非易事,其中选材最关键。国内生产的织线纤柔易断,为了织出更出众的织锦成品,她精挑细选了韧性十足、富有质感的泰国线。每隔几个月她都会到周边的老挝、泰国精心选购织锦所需的材料。由于织出的各类傣锦选材好、工艺水平高,人们偏爱她家的织锦,各路订单常年不绝。前来咪香应购买织锦的蒋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的布料质感好、传统韵味浓,穿在身上很舒服,板型好。”
咪香应家的传统手工织锦物美价廉,成品布料售180元一匹(可做一套傣装)、各色做工精细的花锦(围巾等)300元一条。织锦每年可以为她带来一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传统傣族织锦受到现代技艺冲击的情况下,咪香应接收了咪温叫、咪坎矿等10个织锦爱好者为徒,并在自家土地上建起了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傣族织锦作坊”和展览室,继续坚持着对傣族传统织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2012年5月,咪香应带徒参加了由州和勐腊县文化馆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织锦技艺”培训班,取得了毕业证书和荣誉证书。2013年,她被评为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更加坚定了她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在县文化馆和镇文化站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咪香应多次举办傣族织锦技艺培训班,积极参加州和勐腊县举办的传承技艺培训和勐腊县民族风情文化节的展演展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目前,她正在争取有关部门对“傣族织锦技艺”传统工艺项目的支持。咪香应说,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两个女儿出嫁后,丈夫主动把家里的农活杂事都“承包”了。她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给女儿,然后一起带出更多徒弟,把傣族传统的织锦工艺传承下去。
“织锦是需要耐心的技术活,做工要求精细,出品率又低,年轻姑娘大多不愿意学。”但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女儿也投身到织锦的学习与传承中。咪香应的大女儿嫁给村里的小伙,每天回来帮忙,小女儿更有织锦天赋,在老挝做生意。“我还想在寨子里选一块宽敞的地,购置十几台织锦机,多雇些能手,建一个织锦工厂,坚持做最传统的傣装、傣包、围巾、帘子等,不断丰富种类、花样。同时广泛招收学徒,把更多傣族传统的织锦技术传承下去。”面对未来,咪香应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