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文化农庄——曼掌[图]
作者:谢先斌 发布时间:2015-07-07 16:49:34 点击率:1231
歌舞表演
斗鸡比赛
小河摸鱼
初游曼掌
7月3日是曼掌农庄开庄的日子。走进曼掌村民小组,寨子大门上“热烈祝贺中国首个文化农庄——曼掌文化农庄正式向社会全面开放”的横幅标语,格外显眼。
曼掌村位于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北靠南养河,南靠乡村公路,距离勐养集镇6.5公里。由东到西两条干道,寨内阡陌纵横。南养河边,沿着步行游道由东而西,客人们可以一边下河亲水、嬉水,一边体验割橡胶、捡橡胶籽的乐趣。累了,看一看傣族的斗鸡比赛,轻松片刻,调整心情。再往前走,踏入村民称之为“情人岛”的地方,坐上竹排向西而划,悠然自得地进入了摸鱼区。在这里,您可以试一试运气,展露一下摸鱼的技巧。倘若运气好的话,摸的鱼多,可请傣家人在河边烹饪,一条用来活烤,蘸着焦盐辣椒面吃;一条用来素烤,蘸着柠檬水吃;一条包着佐料用香茅草捆扎烤着吃;小鱼用芭蕉叶包起来烧着吃……
在傣家人帮您制作鱼宴的同时,您和朋友们在泼水场上,尽情地泼水狂欢,泼去烦恼,释放心情……
待您换好衣服后,一桌鱼宴就好了。男人们喝着傣家米酒,女人、小孩喝着新鲜的椰子汁,在河边橡胶树下享受那田园般的恬静生活。
慢轮制陶
织锦演示
欣赏剪纸
体验文化
文化农庄是指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较好、自然生态富有特色的乡村内,以村民为主体,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由农庄成员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曼掌文化农庄在创建过程中,省政府参事、原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多次前来指导。他介绍说,云南傣族有18项重要的历史记忆,其中,傣族剪纸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技艺、慢轮制陶技艺、傣剧、章哈、孔雀舞、象脚鼓舞、傣医药(睡药疗法)、泼水节以及创世史诗等10多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18项重要历史记忆中,80%以上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傣族历史文化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在曼掌文化农庄中,这18项记忆都有展示,均有人学习传承。
在交谈中,不知不觉来到了曼掌寨子的北路。在章哈玉涛香家楼下,她与同伴们即兴演唱了文化农庄的建设过程;在织锦技艺传承户玉叫家,她向记者朋友们演示织锦技艺;在剪纸传习户家中,大家欣赏了世界级文化遗产剪纸……
步入寨心,大家共同欣赏了傣族原生态歌舞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歌舞秀分《舞的语言》《鼓的语言》《水的语言》《爱的语言》四个章节。整个演出以曼掌村为背景,以傣族传统文化为载体,由60名庄员出演。参与演出的傣族群众,用他们最原始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参观曼掌文化农庄后说:“曼掌文化农庄的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是非物质文化转型旅游文化的新典型,是利用民族文化富裕人民群众的新探索,是特色村寨建成文化生态产业园的新形式。”
黄峻对曼掌文化农庄体验较深。他说:“曼掌文化农庄最大的亮点是把普通的民族村寨变为文化农庄,把傣族村民变为文化传承人,把农业经济变为文化旅游经济,把农村家庭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农庄建设始终坚持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挖掘傣族传统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提升村寨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农庄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富民’的文化资本,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增长点,建成名符其实的‘生态文化产业园’。”曼掌村民小组组长、农庄管委会主任岩论表示。
竹排漂流
规划建设
“曼掌”意为大象寨,是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自然生态良好,傣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全村土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农户120户、人口503人,主体民族为傣族。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和冬季作物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68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78元;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2014年7月,省文化厅确定曼掌村民小组作为全省“文化农庄”试点,拨付200万元启动了该项目。景洪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及时拟定了实施方案,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州、市政府分别配套资金100万元全面推进“文化农庄”的建设。
曼掌文化农庄规划到2020年,将曼掌村民小组建设成为“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的特色文化庄园,成为傣族传统文化博览园、民族文化创意园、文化旅游示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率先在文化促进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经营、文化农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子,最终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让全组80%以上的农户掌握傣族传统技艺,80%以上的村民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扶持8至10户傣家乐接待户;培育8至10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户;解决农庄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实现每天定点演出一场村寨歌舞、每月一场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两次特色展览的目标;争取全组经济总收入由2013年614.4万元,增加到1286.20万元;村文化发展基金从无到有,达到150万元;庄员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以上,达2.88万元。
建设内容计划分3个板块。在“文化乐民”板块上,创作一台傣族村寨歌舞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打造傣族民俗节庆活动——“泼水节”,建设一段快乐小河——“摸鱼虾”、民族文化巷道、农耕文化观光带;在“文化育民”板块上,建一个傣族文化传习馆、民族艺术幼儿园、佛寺和佛塔;在“文化富民”板块上,开发傣族传统技艺、“傣家乐”餐饮,建胶林主题公园。
在近一年的建设时间里,省文化厅派出人员长期蹲点指导建设;景洪市出台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规划组、精神文明建设组、傣文化研究组、村寨歌舞组、文化产品开发组等6个组分类推进。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勐养镇组织人员对曼掌村进行了“非遗”摸底调查;邀请专家完成农庄总体规划;成立了曼掌文化农庄管理委员会、产业合作社、村寨歌舞团、少儿传习所、老年大学;创建网络培训学校,已配备了计算机,开通了网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60名村民培训了傣族慢轮制陶、高升制作、贝叶经制作、象脚鼓制作、傣族传统制银技艺以及章哈、傣族武术、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对5家农户进行传统造纸技艺的传承培训;把4家农户送到勐海县学习了傣族油纸伞的制作技术;组织130名村民前往普洱市那柯里村实地学习乡村经营模式;确定了传统文化展示户第一批24户,农户对傣族慢轮制陶、高升制作、贝叶经制作技艺及章哈、傣族武术、织锦等18个项目进行展示,完成了33块展板的制作。村民自愿整治河道,改善生态环境;主动修缮传统民居,拆除围墙,美化庭院;积极研习非遗技艺,传承傣民族文化。
目前,3个建设板块除佛寺和佛塔还没有建设外,其它项目已建设完毕。
效益初显
玉丹在昆明上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工作,当了销售主管,月收入2至3万多元。她得知家乡曼掌村在创建文化农庄的消息后,于去年底辞去了工作,毅然回乡创业。回乡后,注册成立了“景洪曼澜掌民族文化开发公司”,开发傣族干巴、米酒、酸肉、茶叶等傣家特色美食。目前,正在对产品进行包装,打造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成立公司后,她投资60多万元,买了3.5亩土地,在寨子东侧开了一家傣家美食餐馆,名叫“玉丹公社”。
玉丹说:“我读书10多年,父母花费了很多心血,给了我很多的爱。回乡创业,感恩父母,回报他们给我的爱,让他们中晚年生活得更好!——这是我‘爱的梦想’!”
曼掌文化农庄给玉丹这样的大学生带来了创业的机会,也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玉光香以自己的名字开了一家“农家乐”,经营不错,每天有五六桌客人,营业额近2000元。在曼掌农庄里,像玉光香这样的农家乐有7家。
玉喃温的手工油纸伞、玉米酒销路也好,除去材料费、人工费后,有时一天的纯收入在400元以上。玉旺腌制傣族酸肉,在农庄开业的当天,就销售了近70瓶,毛利润近1600元。
在农庄里,傣族银饰、织锦、竹藤器具、手工造纸、傣装销售都有生意,葫芦丝、象脚鼓、高升、孔明灯、土火花等也有订单。
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董艳玲说:“创建‘曼掌文化农庄’,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沿边开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争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是落实云南民族村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惠民示范、农民文化致富的新方式;是云南省面对新常态发展环境下的文化转型;是文化建设‘重心下移、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发展农村’的新创举。”
农庄管委会副主任岩宰表示:“我们将完善‘管委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强化对农户的培训提高,逐步实现合作社自主设计、自主制作、自主营销。通过培养、培训传承人,建立起科学保护传承、合理开发利用的体系,引导庄员转变观念,帮助庄员提升技艺水平,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游客的心理体验、审美艺术等多种需求,将非遗产品变为旅游商品,提高庄员的经济收入,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