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山:扶贫开发结硕果[图]
作者:谢先斌 发布时间:2016-01-12 15:48:00 点击率:742
如今,茶叶已成为基诺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 (记者 慈安胜 摄)
1979年,基诺族被国家确认为我国第55个少数民族。作为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单一少数民族,基诺族受到了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胡锦涛、江泽民、尉健行、李瑞环、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景洪市基诺山乡看望当地群众。
1999年11月,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到基诺山乡调研,将基诺山乡列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乡。2000年4月,云南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确定对景洪市基诺山和勐海县布朗山进行整体扶持,列为“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同时,“两山”又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攻坚工程在基诺山乡拉开了帷幕。
2005年,国家民委等五部委又制定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再次将基诺族列入扶持规划。期间,国家民委对基诺山乡实施了“兴边富民”建设项目。2013年,云南省重点实施“3121”工程,在全省范围内联系3个自治州、选择10个县、20个乡镇、100个自然村(社区)作为示范点重点帮扶、先行先试,又把基诺山乡作为示范点重点帮扶的乡镇。
经过15年多形式、不间断的综合扶贫开发,基诺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集中扶贫成效显著
2014年末,基诺山乡辖7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3884户14324人,其中基诺族11915人,占全乡总人口83%。与2000年相比,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从0.16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增长了10.6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9308元,增长了10.64倍;人均占有粮从420公斤增加到894公斤,增长了1.13倍。
——基础设施大改变。走进巴飘村民小组,整齐的房屋,干净的水泥路面,让人心情舒畅。这个寨子于2003年整体从山上搬迁到公路边,便利的交通条件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这是基诺山乡被列入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的一个缩影。
2000年,基诺山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动工。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培训及产业开发等7大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工程建设;完成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项目;建设了11个示范村、搬迁2个村民小组,安居133户;新开水田1052亩;对27个村民小组1310户进行节能改灶;对46个村寨的青壮年农民开展了成人素质教育及节能改灶、美国湿地松、茶叶栽培管理、橡胶科学管理、澳洲坚果等农技实用技术培训;完成特色种植、养殖、茶叶改良和古茶园保护等项目。
——支柱产业大发展。橡胶和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在15年的综合扶贫中得到了较大发展。
巴来村委会大巴洒村民小组是该乡最早发展橡胶的村寨,成为基诺山乡最先富起来的村寨。在综合扶贫过程中,村民小组又大量种植了橡胶。截至2014年,这个寨子种植橡胶9200多亩,人均拥有橡胶30多亩,人均收入超过20000元,是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多。最早种橡胶的12户人家平均年收入近40万元。如今,大巴洒村民小组82户人家都住进了别墅,半数以上人家拥有轿车。
据介绍,基诺山乡现有胶园面积18万多亩,大部分是“两山”扶贫期间种植的,现已开割8万多亩,干胶总产量达7000多吨。
基诺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古茶山之一,当地群众自古种植茶叶,目前,茶园面积达2.8万亩,采茶面积达2.6万亩,干毛茶总产量达千余吨。巴来村委会巴坡村民小组的先切木腊经营茶叶生意,年收入超过20多万元;其长子在城里经营茶叶、珠宝,每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
巴亚村委会扎吕村民小组是胡锦涛2006年视察过的贫困村寨。这个寨子在扶贫过程中,硬化了进村的道路,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同时,大量种植橡胶、茶叶,2015年全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20元。
——特色产业在起步。巴坡村民小组是江泽民曾经视察过的基诺族村寨。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被开发成“基诺山寨”旅游景区。全组107户393人,有80多人在景区工作,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30名村民摆摊、出售竹工艺品等,每人年收入3万多元;10户人家出租房屋,收入可观。据党支部书记大切布鲁介绍,该组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29元,高出全乡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1000多元。
巴亚新寨村民小组是该乡闻名的李子村,李子种植面积达800多亩,产量达1000多吨,产值达250多万元。仅李子收入一项,全村就人均增收4800多元。村民周桑说:“我家有600棵李子,外地老板直接上门订购,每年都有1万多元收入。”
在云南省“3121”示范乡项目中,该乡完成投资500万元,种植澳洲坚果500亩、种植珍贵树木250亩、水果150亩,新建猪厩1000平方米,购买猪仔400头。
通过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调优调活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保护了生态环境。
■ 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在长期扶贫工作中,该乡积累了一些经验。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自基诺山乡被列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以来,景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民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诺山乡扶贫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基诺山乡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了职责,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扶贫工作组织机构。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扶贫综合开发,坚持以巩固温饱、增加群众收入为基诺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为出发点,根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村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打基础、强素质、增后劲,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基诺山乡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农田水利、安居温饱、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等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规划。
——精心组织,发动群众。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该乡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扶贫工作的方式上,变过去工程队包干为组织群众参与实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使扶贫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实施综合开发以来,群众义务投工投劳75万个,有力地保证了各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建立责任制,做到市、乡、村层层负责,形成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产业经营,系列服务。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龙头企业又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为此,该乡在巩固和提升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基诺山乡的实际,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通过招商,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到基诺山乡投资,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科技培训专项经费,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帮助贫困农民破除封闭、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俗,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坚定了脱贫致富信心,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真正做到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防“关系工程”、质量不保的现象发生。在资金使用上,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实行报账制,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验收和费用支出的审核。
——落实责任,后续管理。项目施工组织中,实行划归行业部门具体负责制,由市扶贫办委托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建设等行业部门各自承担建设项目,并与扶贫办签订责任书。工程建成后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明确产权和管理主体,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管好、用好、保护好各项工程,使其长期发挥效益。
■ 精准扶贫共同发展
2015年,该乡同全国一道启动了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各工作组逐户核查、逐条核实了贫困户信息;通过“回头看”工作,了解了符合“五不录”情况,60户退出建档立卡。2015年,该乡享受低保政策78户、“五保户”政策2户、未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
乡党委、政府负责人表示,要按照中央“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要求,确保基诺族群众与全国各族群众同步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