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30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31 19:50:01 点击率:71
易武乡围绕“茶马古镇建设” 创先争优
易武乡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名山、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有着浓厚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该乡围绕“维护古道茶园、传承古道文化、保护古道文物、推动古道旅游”的发展思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茶产业促进茶文化发展、以茶文化促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力推动旅游小镇建设。
抓规范,维护古道茶园。易武乡尚有约17478亩的古茶园,这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为护好古茶园,制定了《古茶园保护条例》,及《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对古茶园的抢救保护工作;以普查为依据,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强化对古茶园(树)的有效监护,并做好古茶园(树)的防病除害工作;开展古茶园知识及剃杂木、除草、耘治、培土、栽植、除苔藓、除寄生等知识的培训;宣传示范在古茶园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先进村寨,总结推广对古茶园保护行之有效的民间方法,并形成规范和制度,为古茶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抓宣传,传承古道文化。在各民族种茶、制茶、售茶、祭茶过程中,为茶而歌、为茶而舞,共同创造了和谐浓郁的古道山歌,为加大保护和传承茶马古道文化,该乡分类收集整理了1000余首茶马古道山歌,让人回味无穷;鼓励易武正山茶叶公司参加“北京奥运会·茶山人家·祥云小屋”宣传活动。易武古镇“茶山人家”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文化展,被列入2008北京奥运“中国故事”文化展的一部分,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期间向中外来宾展示,扩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组织举办了易武乡首届茶叶初制技艺茶作比赛活动,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省农科院茶科所等30余家单位及多家省级媒体参与了活动;先后协助有关媒体拍摄了《云岭和声》、《岁月茶乡》、《马帮贡茶万里行》、《寻香问茶走滇南》、《茶山记事》、《茶山记事》等,分别在CCTV精品频道、CCTV4中国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央一套“中华民族”栏目等频道专题播出;拍摄制作了《茶马古道易武山》宣传光碟5000盘,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茶马古道文化,更好地宣传、弘扬民族茶文化,努力打造“古茶第一镇”品牌形象,有力传承了茶马古道文化。
抓普查 ,保护古道文物。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古桥、古井、古茶具及其它实物进行普查,对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普查清楚全乡境内古道的起源、古道的分布、古道的桥梁、古道的起端以及古道所经过的村寨。丈量出易武至曼撒旧家小石桥、大漆树,易武至大寨庙、龙树河等段保存较好的茶马古道共计19段,全长10617.3米,并在这些古道两边张贴有关保护标语,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发放文物保护法规、资料132份,收藏文物古迹369件。实地勘查白云洞、彩云洞、关帝庙、海关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九支队镇江整训总队总队长王少和的旧居、老茶庄、老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并纳入维护对象。筹措资金55万元,按照修旧如故的建筑要求,在茶马古道上修建了一个关帝庙原址,修建了占地350.31平方米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馆内共收藏石刻碑文10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190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22份,有关茶文化历史的书籍18本,合计364件。维修加固荒田石拱蜈蚣桥一座,对茶马古道8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根基培土加固。让古道古迹来集中反映古六大茶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茶业兴衰的历史过程。
抓布局,推动古道旅游。按“点、线、面”的布局,挖掘茶马古道文化,发挥特色旅游。“点”是以易武古镇来布局文化景点;“线”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茶文化旅游;“面”是设定旅游景点:即以古茶山、古茶镇、传统七子饼茶加工为内容的古六大茶山旅游景点。同时,打好“稀、奇、古、验”金字招牌。“稀”就是要打好“老字号”这张金字牌子,把它作为古茶山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易武正山茶为主导的品牌开展工作;“奇”就是宣传易武正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要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镇、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茶马古道文化的无穷余韵;“验”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易武“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