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服务先锋 打造和谐社区 在平安文明和谐家园建设中创先争优
作者:龙泉街道党工委 发布时间:2011-09-15 08:39:23 点击率:36
西环路社区党总支下设11个党支部,共有186名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总支以“建好一个阵地、用活两个载体、开展三谈活动、落实四项制度、强化五项服务”为载体,深入开展“争当服务先锋,打造和谐社区”主题实践活动,社区创先争优活动有声有色,社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一、建好一个阵地,夯实社区服务基础。坚持“一室多用、共建共享”的原则,筹资60多万元新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把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成集办公、培训、宣传、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结合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投资9万元建立了为民服务站,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限时办结,进一步提升了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服务水平。筹资5万元改善党员活动室、娱乐室、健身房等设施,挂牌成立了“农家书屋”,现拥有图书资料近2500册。建立“投影仪+机顶盒+电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接收站点,为提高社区党员群众素质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为社区工作向纵深发展打牢了服务基础。
二、用活两个载体,增强社区服务动力。一是开展党员诚信经营户评比活动。通过与工商、质检部门协调联系,成立诚信经营评比小组,在具有一定规模的10户社区党员经营户中开展诚信经营评比活动,对季度评比为优秀的党员经营户授予流动红旗,对全年评比为诚信经营户的党员户授予“诚信经营户”荣誉称号。通过评比活动的开展,党员示范作用明显增强,服务动力明显提升。二是开展党员评星挂牌示范活动。与党员公开承诺、设岗定责、年终评议相结合,按照“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支部评定、结果公示”的“四评一公示”要求,将社区党员发挥作用的情况分为“学习星、文明星、致富星、服务星、和谐星”五星等级,着力打造不同层面的先进典型,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力,做到党员有岗位、评星有标准、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
三、开展“三谈”活动,探索社区服务模式。一是积极开展“党员政治生日座谈”活动。对在册党员的入党时间进行摸底并建立党员生日档案,把同一天入党的党员集中进行座谈,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认真开展“总支书记接待日访谈”活动。规定每月15日为党总支书记接待日,由党总支书记专门接待来访群众,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处理急难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50多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协调相关部门整治安全隐患10余起,帮助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有效防范了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三是开展“片区月访季谈”。根据社区不同的人群,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住户,每个月定期由社区“两委”成员进行走访,了解社区居民、共驻单位对社区“两委”管理服务的需求,收集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在每个季度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住户集中座谈,共同商讨社区管理服务之策。
四、落实四项制度,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一是落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强化党员责任意识。针对党员实际情况及具体工作,设置议事监督、便民服务、文明新风等九个岗位,使每个党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年终考核评比、民主评议等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落实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党员管理。为强化对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长期在外打工,场所不固定的党员要求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与所在务工地的党组织活动。成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使流入的党员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三是落实民情恳谈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社区党总支每季度组织1次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驻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参加的民情恳谈会,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居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四是落实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为群众排忧解难。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每人联系1-2户居民,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联系帮扶。2010年以来,社区党员为贫困党员、困难家庭、抗旱救灾,老年事业发展等活动捐款达30000多元,使社区10多户困难家庭和15名困难党员得到帮助,摆脱困境。
五、强化五项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强化驻区单位环境服务。加强驻社区的法院、易门收储公司、粮油公司、扒河管理站住宅小区的门卫、环境卫生、花草养护等管理工作,组织党员清扫公共景观沟渠2000多米,在城郊居民集中的小区安装定时自动开关路灯12盏,太阳能路灯4盏,有效拓宽社区服务管理空间,改变小区脏、乱、差现象,小区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强化居民小区安全服务。认真清理登记社区实有居民人口,建立健全居民户籍台帐,掌握社区居民情况。组建社区安全党员义务巡逻队,筹资5000多元添置巡逻服装、手电、警棍等巡逻用具,全力做好辖区的夜间巡逻和安全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确保小区居民安居乐业。三是强化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投入5000多元为社区两支文艺宣传队购买演出用的乐器和服装道具,购买添置了五台办公用电脑、电教音响器材、电教宣传资料,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社区先进文化传播功能。四是强化居民便民代办服务。建立为民服务站,组织社区“两委”成员最大限度帮助居民办理各种业务。近年来,为170户,356名社区困难居民申请办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帮助40名4050人员重新就业,为辖区内15户35名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1500多名城镇居民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为60户居民户申请办理廉租房补助金。五是强化居民增收致富服务。多方筹资10万余元,在社区八组土地较为集中的秧叉凹修建了一个760立方米的抗旱水池,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靠天下雨耕种的被动局面。同时,组织社区八组以出资土地的形式参与野生菌美食文化城的开发建设,现已有近300万元售房资金收入,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