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三联系群众”抓实“四群”教育
作者:巧家县委“四群”教育办 龙志臣 发布时间:2012-02-09 11:27:50 点击率:16
巧家县以“四群教育”为抓手,采取领导干部“蹲点”服务群众、机关干部“挂村”联系群众、基层党员“包户”联系群众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聚民智、惠民生,接地气、增底气,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系服务群众网络,积极为民办实事好事,受到群众的好评。
一、领导干部“蹲点”联系群众。在县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进行一次驻点调研、联系帮扶1-2名困难群众、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参加一次领导班子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四个一”活动,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蹲点”调研。采取“六访六问”的方式,即:访党员示范户,问基层组织建设见解;访老党员、老干部,问发展良策;访困难户,问困难和问题;访意见户和矛盾纠纷户,问产生怨气和矛盾纠纷的原因;访富裕户,问致富经验;访移民搬迁户,问移民工作满意度。今年以来,41名县级领导走访基层205次,走访群众368户。二是“结对”帮扶。采取“1+2”的方式,即:1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1户困难户、1户残疾户,与基层困难群众结对子,在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资助春耕生产的同时,经常走进“亲家门”,与群众促膝而谈,听取家庭情况,帮助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制定脱贫计划。三是“一线”解难。采取“现场解决一批、统筹安排一批、挂号督办一批”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信访户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县主要领导干部帮助基层群众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一批问题,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机关干部“挂村”联系群众。积极创新机关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制度。一是选派干部进村帮扶。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下派27名机关科级干部,任新农村建设副总队长和移民村总支副书记或主任助理,选派211名机关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助农村(社区)建强党组织、培植特色产业、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兴办民生实事,让一批干部走出机关,在基层一线接“地气”、增感情、长见识。二是开展城乡“结对”帮扶。要求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深化“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解决一笔启动资金、教会一门实用技术、联系一个就业岗位、落实一个脱贫项目”等帮扶措施,与183个村(社区)结成对子,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特贫困党员、困难群众、贫困学生“1+1”结成帮扶对子2823个。三是推行“一挂双包”。在16个乡镇全面推行“领导干部挂村、站所办包村、干部包组”制度,开展“一对一”挂包帮扶,要求挂包人员对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召开重要村务会议、村内发生突发事件、举行重要活动、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疑难问题必须及时到场,切实做到挂包一个村、摸清一个村基本情况、带动一个村发展、维护一个村和谐稳定。70余个县直单位不断拓展“一挂双包”内涵,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挂钩1个村民小组、联系5户农户,一般干部职工联系3户农户”的“挂村包组联户”活动,要求做到“三清楚、四到户”,即:挂钩联系户基本情况清楚、农户发展意愿清楚、干部帮扶思路清楚;政策法律宣传到户、科技信息传递到户、发展生产扶持到户、排忧解难帮助到户。不断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镇)联户、科级领导干部包村联户、普通干部包组联户的“包保责任制”。
三、基层党员“包户”联系群众。推行党员联系群众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1+X”党员联系群众,让每户农户都有党员联系,切实做到群众有诉求有党员联系、群众有困难有党员帮忙,全县党员联系群众6655户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