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善洲逝世一周年: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13 10:53:14 点击率:18
来源:云南基层党建网络
杨善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但他的生命正以树的形态在云岭大地漫山遍野地延伸,他的精神正以光的方式在大江南北久久地激荡传扬,他的影响正在以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强党性的实际行动不断见证—— 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精神——以光的方式传扬
【他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光源,每颗走近他的心,都会被照亮。他的精神像光一样传播,每颗被照亮的心,都会呼应出美好的光亮】
没有哪个党员干部能像杨善洲这样,让我们倾尽全力来诠释、传播和追随。
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对杨善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到云南电视台历时8个月拍摄杨善洲专题纪录片;从全国派出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家、社科院、社科理论界等各路精英组成采访组奔赴保山深入挖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到电影、话剧、长篇报告文学、叙事诗、广播剧、歌曲、连环画等各种文艺作品相继问世;从各地范围内组织“学习杨善洲,为党旗添光彩”的演讲大赛,到在各种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置杨善洲形象广告牌,再到制作杨善洲挂图发放到各地基层党组织。杨善洲,这个巨大的精神光源,照亮了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
没有哪位模范人物能像杨善洲这样,享受3次进入人民大会堂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殊荣。受众多省市、单位邀请,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还先后在11个省市举行35场巡回报告,30多万人次通过聆听报告感受到了杨善洲的精神之光。
杨善洲的精神像光一样传播,每颗被照亮的心,都会呼应出美好的光亮。
网友“老党员”认为,杨善洲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两句话,一是坚强的党性,二是崇高的人格。
作家梁刚说:在物欲膨胀的社会思潮里,在不少人都视“人生百年一梦长”的浑浑噩噩中,杨善洲高尚的灵魂越发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通过杨善洲,我们领悟了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杨善洲的精神之光正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传播。
今年4月起,省委党校开始推进杨善洲精神进教材进课堂;
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细节告诉我们,杨善洲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一位老人走到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面前,动情地说:“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好的报告……共产党员就应该像杨善洲这样……”在昆明市茭菱路上的公交站台上,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位凝视远方的老人的图像前,好奇地问身边的妈妈,这个老爷爷是谁,妈妈告诉他,这是杨善洲爷爷……
生命——以树的形态延伸
【纪念林是杨善洲生命在云岭大地的延伸,在树与风的和鸣中,我们会听到他的声音: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今年进入雨季以来,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杨善洲纪念林”种植活动,新造林面积达30000亩,新植各种树木超过500万株。
这个爱树如命的老人要是知道这么多人在种树,一定很开心。我们清楚记得,去年7月,他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走进林场的情形。那天,精神状态很好的他像踏入游乐园的孩子,一会儿拍拍路边华山松的树干,一会儿抚摸一下正在生长的小树苗,一会儿兴奋地讲起发生在他和树之间的有趣故事。
1988年,61岁的杨善洲退休了。他婉拒了省委领导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好意,一头扎进大亮山,用22年的时间,为5.6万亩荒山重披绿装。
2010年底,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追授杨善洲“全国绿化模范”称号。
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联合授予善洲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称号。善洲林场成为全国公众接受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
为支持善洲林场更好地发展,省林业厅对善洲林场开展了森林抚育,帮助林场改善办公条件,促进林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支持林场建设防火通道等10件实事;西南林业大学则在善洲林场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对其实施科技帮扶。
杨善洲逝世后,用种树之举纪念这位可敬的老人一时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基金会成立以来,在全省启动了“学习杨善洲、绿化彩云南”活动,各地纷纷响应广种杨善洲纪念林。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杨善洲纪念林在云岭高原滴翠吐绿。这些树是杨善洲生命在云岭大地的延伸。在这些树与风的和鸣中,我们会听到来自他的声音: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怀念——以碑的铭记永存
【老百姓一直把杨善洲守护在心中最干净、最温暖的地方。他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脚蹬黄胶鞋的农民书记形象定格成大家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杨善洲精神研究会、杨善洲绿化基金会是弘扬杨善洲精神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以后,那些让很多人惊叹不已的杨善洲的宝贝——蓑衣、竹叶帽、砍刀、收音机、嫁接工具、常备药品——都会在纪念馆里一一亮相,那些几大摞讲话稿、工作笔记中那些充满泥土气息和群众感情的见解和话语,都会在纪念馆里成为焦点,那些在老百姓中间口碑相传的故事都会在纪念馆里被不断提起,那些丰满和鲜活了杨善洲形象的文字记载和影像资料都会在纪念馆里悉数呈现,那些关于理想信念、精神家园、生命价值的追问会在人们心灵深处不断回响……
他其实不喜欢被关注。
20年多年前,得知貌似农村小老头的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执意回到家乡绿化荒山的事情后,云南日报记者前去找他采访,他没有答应。他说,这事很平常,没什么好采访的。
20年后,面对电视台的镜头,他一二三四倒背如流地说完种树的好处后,就打算拍屁股走人,被人拦下后他急了:我就种了些树,没什么说场!
他其实不喜欢被追捧。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老百姓说,多亏了善洲老书记在大亮山种满了树,并提议在大亮山为他立一块功德碑。杨善洲拒绝了:你们的心意我领了,碑就不用立啦!
2010年10月,杨善洲病重。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他留下“不请客、不接礼、不铺张、不浪费”的遗言,要求“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可是,人们舍不得他“悄悄地走”。他魂归大地的时候,大亮山哭了,保山城哭了,中央和省委领导沉痛哀悼并赠送花圈,万千百姓自发赶到灵车经过的地方为他送行。
群众还是为他在大亮山上竖立了功德碑,党委政府还是为他修建了纪念馆,让他尊享千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永远的缅怀和敬仰。
不久以后,杨善洲纪念馆就会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缅怀杨善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及红色旅游基地。保山的父老乡亲会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起杨善洲,讲起他们和杨善洲之间的故事,搭建起一座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口碑。
60年来,保山的老百姓一直把杨善洲守护在心中最干净、最温暖的地方。在那里,他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脚蹬黄胶鞋的农民书记形象,已经定格成一座永远的丰碑。
影响——以心的追随见证
【较之于工作作风的转变,向杨善洲学习活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党员干部带入了对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深入思考,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施甸是杨善洲的家乡,他也是这里的首任县委书记。半个世纪前,他带领县委班子,在破败的寺庙里安营扎寨,带领施甸人民推广良种、推行良法,亲自耕种试验田,帮乡亲揉制“包衣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群众立场,依然是施甸人民心中温暖的珍藏,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施甸县和保山市的党员干部。现在,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全省、全国。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到今年3月,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从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到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四查找四争先”活动;从各级党委(党组)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到各州县领导班子召开以“学习杨善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生活会;从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上创先争优作表率,到换届工作中教育领导干部像杨善洲同志那样淡泊名利、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杨善洲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为政、干事、做人的榜样。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给我们的干部作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为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保山市出台领导干部蹲点、联村入户、信访工作等6大制度,以开展领导干部蹲点、部门联村入户、党员帮贫助困,以及信访部门“大下访”活动4个活动为载体,逐步形成一种组合、组团式服务群众模式。
思茅区针对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工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的实际,发动1000多名干部深入矛盾集中地、多发地开展“坐诊”、“出诊”、“复诊”活动。
较之于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党员干部带入了对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深入思考: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唱响了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意识的时代强音。
这是一种拷问灵魂、审视自我的思考,这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洗尽铅华后,心灵对崇高和美好的追随。
学习宣传杨善洲大事记
●2010年6月,保山市人大代表杜晓林向省委领导写信反映了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先进事迹。
●7月,省委创先争优办按省委领导指示,组织媒体奔赴保山,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进行采访。
●
●
●
●
●
●
●
●
●
●
●
●
●
●
●
●
●
●
●
●
◆记者 程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