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也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18 15:06:01 点击率: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眼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正如李长春同志指出:这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可以追溯到1942年4月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在此之前,《解放日报》总是把“国际新闻”放在头版,因为他们忽略了报纸面向的对象是陕甘宁边区九成是文盲的群众。据此,毛主席提出了要通过报纸指导工作、联系群众和反映群众等适合边区党群信息需求的要求。此后,该报记者莫艾在参加延安县各区检查春耕的联席会上,听到了“吴满有种地多,开荒多,打粮多,缴公粮多”的事,便立即抓住这个新闻由头,翻山越岭到吴家枣园采写了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发表于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这是《解放日报》改版后发表的第一个成功的典型报道。毛主席看后, 肯定了这个深入实际的报道,朱德也赞扬说:“这篇通讯, 其社会价值不下于20万石救国公粮。”20万石,这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粮的总数。可见中央领导对这个报道的重视程度与评价之高。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仍然较好地继承了战争年代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光荣传统, 报道了许许多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报道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在建设中的经验、问题和建议,有些报道还特别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比如,直到现在我们还记忆犹新的关于焦裕禄事迹的报道。
那是1965年12月,新华社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分社工作会议准备材料。考虑到应该先去农村看一看,这便选定了豫东灾区。当时既未定出什么采访题目,更谈不上要报道焦裕禄这个典型人物,甚至总社的同志就连焦裕禄的名字还没有听说过。直到听取河南分社同志汇报豫东灾区情况时,才知道了一些焦裕禄和兰考县的情况。当时兰考面临两条道路,一是逃荒要饭的“旧兰考道路”,一是同盐碱、风沙、水灾“三害”做斗争的“新兰考道路”。他们认为,把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精神、硬骨头精神报道出去,不仅对国内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国际上也很有意义。于是,就决定派穆青等5位同志深入兰考,采访抗灾斗争和领导这场斗争的前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他们到豫东灾区后,认真采访了一个月。此后又根据需要,再派记者两下兰考作补充采访,这才写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通讯。这篇人物通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界精品中的精品,曾无数次地感动过人们,焦裕禄也成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典型形象,直到现在。
从此可见,如果没有深入基层的扎实采访,就不会有通讯的主角焦裕禄和作者穆青同时齐名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传世佳作。
同样,如果没有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的西部之行,范长江也不会写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如果没有对农村形势的深入调查研究,范敬宜也不会写出并发表于《辽宁日报》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有名的述评。记得人民日报在转载这篇述评时,还专门加了这样的编者按语:“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
事实告诉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写出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作品,就必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必须“行万里路、访百家人”,就必须“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以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察民情、解民困、疏民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决策、改善民生、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我非常支持原运城日报副总编吕企才同志的观点:一是走基层要看头条。因为媒体的头条登(播)什么,代表方向,体现导向,彰显灵魂。二是必须带着思考走基层,特别是要弄懂为什么要重提走基层,因为这些年,许多新闻人尤其是年轻人,忘了基层,远了群众,淡了感情。因此,人高高在上,缺了泥土味;感情里没了群众,缺了水乳交融,报道假大空多起来了,文章虚起来了。如果任凭发展,势必影响了新闻人,影响了新闻业,影响了党的形象。三是走基层不能只刮一阵风了事,而要成为常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现在,我们新一代年轻记者应该放下架子、毕恭毕敬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迈开双脚,走向基层,走向百姓,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让那种“镜头对上多对下少”和“天天围着领导转,而缺少基层百姓呼声”的现象成为历史,不再重现。也愿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能“走”出一种体察民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路子,“转”出一种扑下身子、投入基层、感知百姓冷暖、体会一线火热的新作风,“改”出一种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文风。
让我们一起记住: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