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们怎么立规矩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0 15:36:55 点击率:16
毛泽东的“六不”规矩,成了共产党人日常的行为准则
西柏坡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块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对我国共产党人定下的规矩。
据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杨尚昆回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最初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朱德的画像。1949年3月5日那天,毛泽东一进会场便提出批评:“开会不要挂我们的画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于是,第二天就只挂了四位国际伟人的像。可大家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又将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挂在两旁,结果再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就这样,毛泽东提出了“六不”规矩,要求“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毛泽东对自己也立下不少规矩。他曾说自己的“亲情规矩”有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毛泽东兴趣广泛,还是诗人、书法家,他收到过许多书画家、收藏家、艺术家朋友馈赠的诗书画印等文物,但他并未将这些珍玩国宝归为己有。他自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1950年,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姚虞琴先生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国家。他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将中外友人所赠之私人礼品上缴国家。195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将自己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赠送给他,毛泽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自然爱不释手,但仍按规定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得知火灾消息,周恩来马上赶往现场,当即立了一个规矩
1949年4月25日,刚刚解放的北平电车厂遭敌特纵火破坏。周恩来一听到消息就马上中止正在进行的会议,赶往火灾现场。并当即给北平(今北京)市公安局立了一个规矩:“今后,你们公安局的领导遇到大的事件、案件,必须亲临现场指挥!”
事情要从1949年4月23日说起。那天,南京解放。喜讯传到了北平电车厂,又恰逢北平解放后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厂里决定当晚把电车装扮成彩车,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辆辆电车被张贴上彩色宣传品。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他们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一幕。一场大火,吞没了59辆电车、104间厂房。
25日上午8点,周恩来到东城区弓弦胡同的中央社会部,听取北平市公安管理工作和社会治安情况汇报。汇报中,治安处副处长贺生高说了一句:“昨天晚上电车厂着火了。”周恩来听见了,马上问:“哪儿的电车厂着火了?南京吗?”贺生高回答说:“北平。这儿的电车厂着火了。”周恩来马上说:“今天这个会暂停!都到现场去看看!”接着,周恩来马上问北平市公安局外三分局局长慕丰韵:“电车厂着火,你去现场了没有?”慕丰韵马上回答:“去了。”
“什么时候去的?”
“早晨接到报告后赶去的,刚回来。”
周恩来又接着说:“小慕啊,前清时,县太爷听说哪儿着了火,都亲自到现场。我们是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今后,你们公安局的领导遇上大的案件、事件,必须亲自到现场。”
“同志们都参加的会,我绝对不能缺席”,这是朱德的规矩
朱德在教育党员、干部时,立下了规矩:“我们党内只有特殊的战斗任务,不能有特殊的共产党员。”
八路军总部在武乡县王家峪时,担任总部党小组长的是参谋人员潘开文同志。朱德对这个小组长很尊重,他总是按时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决议。
有一次,党支部根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让党员分小组回顾总结前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指挥机关的工作。晚上,党小组开会时,同志们觉得朱德傍晚才从外地回来,太累了,就没去通知他。
第二天上午,朱德忽然找到潘开文,问:“昨晚开会,为啥不通知我参加?”小潘顺口撒了一个谎说:“我以为您没有回来呀!”总司令笑了:“我回来时,你不是在操场上还看了我一眼?”小潘说了实话:“我们怕您过分劳累,想叫您早点休息!”“嗨,我是骑马回来的,又不是步行。就是再累还能比长征累?那时,咱们在泥沼里走一天,晚上还不是照样开会?同志们都参加的会,我绝对不能缺席,这是规矩。”
小潘说:“昨晚主要是党员们检讨前段工作中的问题,您没什么检讨的。”朱德却说:“毛主席早就讲过嘛,除了庙里的泥胎不犯错误,活着的人哪个能十全十美?”
朱德一席话,说得小潘没话了,当面保证:以后开会一定通知你。后来总司令参加小组会,认真地在同志们面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体党员很受教育。(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