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广东梅州蕉岭县采取三个三模式提高远程教育学用水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28 15:19:07 点击率: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广东梅州蕉岭县紧紧围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幸福蕉岭” 这一核心,坚持建管并举,学用并重,采取“三个三”模式,努力提高学用水平。
一、整合“三个资源”,增强学用基础性。一是整合部门资源。针对有些镇、村党员活动室面积较小、功能较差、年久失修、设备简陋、标准不够等状况,采取省市县拨一点、挂钩单位帮扶一点、驻村干部筹措一点、热心乡贤资助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540多万元,新建村址20个,改造、扩建、修缮村址64个,并按照“四有四上墙四统一”的标准,对站点场所进行规范化布置,还通过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为站点配齐电脑桌椅等。与此同时,县远程办还主动与县信息产业、文化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把站点建设工程与“山区信息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单位挂钩帮扶工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省信息产业厅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电脑、省文化厅下拨的投影仪整合到镇、村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体系之中,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了投入,实现了“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一站多用”的目的。
二是整合人力资源。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采取村党支部推荐、镇远程办审查、县远程办审定的办法,挑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比较强的村“两委”干部或农技员、计生专干、妇女主任兼任村(居)站点管理员,近年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也全部安排兼任站点管理员,并以镇为单位,专门举办“远程教育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班”,保证管理员会基本原理、会基础操作、会浏览点播、会日常维护。此外,争取电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个镇电信营业所专门指派2名技术骨干,组成远程教育技术服务队伍,负责各站点的网络维护、技术指导等。2009年3月在村(居)设立劳保站时,整合劳保资源,实行远教站与劳保站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站实现“人员、设备、管理”三统一。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依托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围绕“拍、改、征”,积极拍摄针对性强、适用性广、农民群众易学易懂、乐于接受的乡土教学课件。利用县电视台《话说蕉岭》、《小城故事》、《蕉阳田野》等栏目丰富的专题节目,精心挑选一些适用于远程教育的题材,进行改编删节,重新采集、播音,把现有丰富的课件资源改编成远程教育专题课件。要求县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原则上每年都要完成远程教育课件1件以上,课件内容以贴近当地“三农”实际和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为重点,广泛征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科普知识和农村卫生知识。3年来共制作了21部远程教育专题课件上送省、市远程办,其中有5部课件入编省远教平台,12部课件入编市远教平台。
二、采取“三看模式”,增强学用广泛性。一是党员干部定期看。建立《定期收看学习制度》,要求村“两委”干部每半月至少收看一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季至少收看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每次收看节目后,认真做好收看登记工作,并进行讨论。县远程办还根据省、市远程办信息反馈,将每月开机情况书面通报各镇党委。对连续2个月以上未开机的 “问题站点”,利用短信群发平台向全县村(居)支部书记和站点管理员通报,责令查明未开机原因,限期整改,并将开机情况纳入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内容,促进全县站点保持高开机率。
二是农民群众选择看。各站点管理员每月预先浏览远程教育网,发现有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好节目,就建议支部书记组织收看,并将《收视指南》张贴在村务公开栏,预告学习内容和观看时间,让群众自主选择观看。如南礤镇结合山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特点,为农民量身定制了以毛竹、烤烟、仙人草、水稻等种植技术为主的“空中课堂”,让农民既节省了外出培训经费,又学到了最新科技“真经”,武装了脑瓜子又抓住了钱袋子;广福镇乐干村站点管理员自己收看《土里能刨出金》专题片后,及时公布学习内容和时间,利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机会,组织群众观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三是个别需要特约看。充分利用与华南农业大学挂钩帮扶的优势,主动与有关专家教授取得联系,把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分类,然后用电子邮件传给教授,约定时间,开展视频教学。如三圳镇先后两次邀请华农大的教授举办茄子、苦瓜、淮山等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讲座,解答群众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专题讲座结束后,有的群众还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直接与教授“面对面”交流,讨教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有的群众还把作物的病枝、害虫等拿到视频前,让教授进行远程“会诊”,请专家支招。群众带着问题而来,满意而归,亲身体验现代远程教育的方便、快捷、高效、实惠。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学用实效性。一是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将“三会一课”地点改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学典型、学先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奔小康的本事。每年“七一”前夕,各镇党委利用远教平台,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建理论知识。对老党员,经常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护稳定、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是与拓宽农民群众致富渠道相结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远教+总支+协会”、“远教十总支+农村能人”、“远教+涉农部门十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示范模式和“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培训方式,在种养大户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邀请农业、科技等单位技术人员,指导群众收看种养知识课件,然后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广福镇依托烤烟合作社,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培训烟农,并在烤烟种植大户召开现场会,指导烟农种植烤烟,今年全镇种植烤烟5000多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000多元;新铺镇东陂村支部书记张斌荣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积极组织群众收看有关名贵树木栽培管理技术,并带头种植名贵树木300多苗,带动当地群众13户种植名木200多苗,年产值可达10 多万元。
三是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在全面抓好远程教育学用活动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村站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播放中央、省、市优秀文化艺术节目,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给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党员群众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丰富党员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如新铺镇福岭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引导农村群众收看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拓展党员活动室功能,每天晚上组织群众跳舞、唱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受当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