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施甸县水长村党总支推行“六项”惠民机制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19 17:03:04 点击率:1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云南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水长村位于施甸坝最北端,与保山市隆阳区的蒲缥毗邻,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就在该辖区内。水长村共有村民4347人,党员197名,辖16个村民小组。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蚕桑、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随着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各种矛盾集中呈现,群众“靠田吃饭、传统种植致富”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如何转变工作方式,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 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党总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服务人民群众,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 人民群众满意工程”为目的,按照“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从“便民服务、调解矛盾、扶持产业、帮助就业、发展教育、关爱群众”六方面入手,探索实施 “六项”惠民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方式,开创了基层党建新局面,有效解决了面对新变化如何保稳定、促发展、得民心的问题,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建便民服务机制,方便群众聚民心。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树立村组干部廉洁高效为民亲民的好形象,实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水长村党总支成立农民服务代办点4个,各点指定一名党员负责,村党总支给予50元/月补助,建立了《村级农民服务代办点工作职责》、《农民服务代办点工作人员职责》、《流动服务队队员工作职责》等规章,为路途遥远、行动不便的群众到乡(镇)农民服务站代办有关事宜。便民服务代办点成立以来,累计宣传各种方针政策、信息、人口普查、村务公开等累计达50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500份,为本村村民办理低保600人次、身份证200人次、车辆落户50次、处理邻里纠纷80余次。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办事不出村、纠纷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切实把农民服务站建成了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民心工程。
建矛盾排查调解机制,增进团结顺民心。村党支部本着矛盾纠纷不出村的原则,成立由总支书记、各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及由群众无记名推选产生的群众代表组成矛盾调解委员会,全面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定了《水长村村规民约》、《水长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水长村党总支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同时,成立村民“说事室”,设置监督台,设置定期重大事项公开栏,围绕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七项社会管理基本的任务,积极“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试点主题活动。目前,村两委积极配合、协调园区征地900亩,迁坟120冢,仅2011年成功处理由工业园区征地引发的矛盾纠纷1起,各类纠纷50余起。
建就业扶持机制,强村富民乐民心。一是依托园区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村总支积极与园区企业协调,并签订用工协议,有针对性的对失地农民进行企业所需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向园区企业输送劳动力。目前,已有276人进入园区企业就业。二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宣传外出就业务工相关政策法律,定期发布务工信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外出务工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常识培训,截至目前共计培训500多人次;对外输出劳动力1000多人。三是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举办养猪、养蚕、烤烟、刺绣、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对村内待业青年、妇女、复员军人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村民素质。同时,组织全村党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带头发展养殖和种植业。
建产业发展扶持机制,产业发展强民心。为管好村集体经济,水长村党总支成立了管理机构,由全村民主推荐了5名管理人员负责资金(土地补偿金)的管理,并给予每人每年200元的补助。在管理好该基金的前提下,为使基金发挥效益,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发展产业,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办法,选好产业、定好产业、发展好产业。一是党员带头。由党小组长、骨干党员带头试验,成功以后再将其逐步推广,具备一定规模后成立合作社进行发展。先后尝试稻田养鱼、水蛭和蚯蚓养殖及重楼种植等。今年由10名党员带头养殖水蛭和蚯蚓,预计每亩投入3000—5000元,收益在1.5—2万元。二是资金扶持。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村党总支积极采取产业扶持措施,对产业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今年以来,烤烟发展贴息30000多元、烤烟烟苗补助28000元;购买农机具9台,价值20000余元;修缮道路沟渠等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三是大户领跑。在村党总支的各项措施扶持下,培育烤烟种植大户4户,实现烤烟种植从“散户种植”到“大户领跑”的转变。其中百花山村民小组的杨曙周、下村一组的赵坤,分别承包种植烤烟240亩、156亩。在大户的带动下,2011年全村共发展烤烟910亩,同比增长60%;加上新增蚕桑面积120亩,预计两项产业实现生产总值400多万元。
建教育帮扶激励机制,关爱孩子得民心。水长村党总支在发展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建立教育帮扶激励机制,加大对本村教育发展力度。一是对本村考入大学一本、大学二本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考入专科的学生奖励500元。二是对在高考、中考、小考中单科成绩名列全乡第一的教师、学生给予200元奖励,对在全乡小学每年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的学校给予1000元的奖励,二三名的给予500元奖励。三是对小升初的学生入学补助40元,购买学习用品,对特别困难的学生给学生买一套衣服、一套被褥(折合资金600元)。四是每逢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和开学典礼,都给学校1000元的活动经费。
关爱困难党员群众机制,解决困难暖民心。一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本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及辖区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一人一卡信息台账,指定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工作,定期了解情况,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对台账实行动态分类有序管理,为开展结对帮扶救助提供准确信息,确保群众“急时有人帮、惑时有人解、病时有人探、贫时有人扶、困时有人济、创业有人助、意见有人听”。二是建立情感交流机制。联合各党小组,为辖区部分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在村两委委员中明确一名“一对一”联络员,采取月电话问候,半年上门走访,年底座谈交流等形式,做好沟通交流、生活照顾等长期工作。建立《水长村党员访探记录簿》,及时记录老党员身体状况、生活情况、日常需求等详细信息,在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是建立党内重大节日关爱机制。每年“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在村党员活动室开展活动,与党员交流和沟通思想,给党员送去关怀和帮助。建立水长党员义务服务站,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党员座谈会,充分调动水长村党员参与基层党建的积极性。在水长村开展“党员标兵”评选活动,各党小组根据群众满意度进行考核评定,对评选出来的党员标兵和有创业愿望的青年党员及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四是建立关爱弱势群体长效机制。一是对年满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补助30元,对患精神疾病的村民实行送医院进行救治,每人给予1000元补助。二是为增强党组织的归属感,老党员住院每人每次给予1000元补助、老党员去世吊唁(给予1000元的抚恤金补助)等关爱制度,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