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县加强建设村级发展型党组织与管理创新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31 14:50:50 点击率:1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按照“双培双带”活动要求,贵州省黔西县结合建设村级发展型党组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双强”发展型村干部和“双带”发展型党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添动力;探索改进和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工作方法以及村干部管理机制。如“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和在建设发展型村“两委”班子的过程中大力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以及“联村自治”等举措,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村干部“星级化管理”
在建设发展型村级党组织工作中,黔西县开拓创新,在全县340个村实施村主职干部星级化管理。具体做法是:
星级过渡评定:这是对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前工作的定性评价,综合考虑任职年限、目标任务、绩效情况和民主测评情况,并进行特别优秀、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6个档次的综合评价,对任职时间满2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一至四星级的过渡评定。
星级升降评定:在星级过渡评定确定“计生、科技、文明、双带”四星级的基础上,根据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情况,进行年度“安全、守法、致富、和谐、奉献、先进星”的评星。星级晋升的规定是:年初,乡镇党委针对农村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年度工作目标,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年底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星级评定、晋星、授星,十星级封顶。为使晋星标准体现出工作业绩,县委组织部围绕劳动力转移、产业化龙头建设、培养农村发展型致富能人和群众对村干部满意率测评等多个方面专门制定了统一而明确的考核细则。星级降级规定是:发生涉农案件或受警告处分的,降一个星级,恶性案件影响较大或受严重警告处分的,降两个星级;因工作不好被免职或受撤职的,撤销全部星级。
星级待遇评定:政治待遇上,被评为七星级及七星级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列席乡镇党委会议,参与乡镇党委的重大决策;所在村农村人均纯收入或村集体积累排在全县前30名,且达到七星级(含七星级)及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财政每年发给9600—12000元的报酬。离职待遇上,年满60周岁、从七星级离职的享受在职最后三年平均工资的30%;从八星级离职的享受在职最后三年平均工资的35%,从九星级离职的享受在职最后三年平均工资的40%,从十星级离职的享受在职最后三年平均工资的45%。离职退养津贴由县财政承担。340个村已把县、乡镇确定的发展目标逐项分类列出建档,明确时限,村级干部主动入户为群众解决遗留问题、疑难问题1166件。
星级化管理办法体现了三个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争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二是更新机制。村干部的星级是动态的,能升能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监控机制。村干部的星级评定由群众参与评,以农村产业发展这个显绩来决定,动态监控,通过级别评定,创新村干部工资绩效考评机制。
党建“三选一保”模式
与此同时,黔西县在村推行的建设村发展型党组织“三选一保”模式,为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所谓“三选一保”机制,即从选派、选育、选聘三个环节和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入手,形成了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选派:多渠道、多层次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着力解决少数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难选的问题。选派范围包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大专以上毕业生;选派去向:宗族派系复杂、矛盾隐患多、经济落后、本村找不出合适人选的滥摊村;任务:协助乡镇、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级发展型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选,培养选拔发展型后备干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选育:大规模培训,大力度培养,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措施有:专业素质培训。每年对村干部进行农业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任职资格和岗位培训。集中对村支书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村委会主任进行岗位素质培训;开展“三培养”活动,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发展型致富能手,把发展型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发展型村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
选聘:内外并举,不拘一格,着力解决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坚持用好村内发展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与村内外出发展型人才的联系与沟通。在外出人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为家乡发展献一条致富良策,带一批贫困户外出打工经商,引进一个致富项目,协调一笔发展资金。
保障: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解决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经济待遇:建立“基本补贴+效益收入+奖金”的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基础部分每月人均8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款;政治待遇:对连续任职30年、20年以上的优秀村干部,分别由县授予荣誉称号。对政绩突出的村主职干部,推荐他们作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选。
村“两委抓三会”新机制
黔西县在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中突出“发展”,推行“两委抓三会”村级新机制,所谓“两委抓三会”工作机制,即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通过抓产业协会、村务民主理事会、村民道德评议会,促进农民增收、村务管理和村民道德建设三方面的工作,在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构建民主参政平台,增强村级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为了保证新机制的运行,县委组织部制定具体措施,通过“两委引导、两委指导、两委主导”发展“三会”,并明确“三会”是独立于村“两委”的群众性组织。一是抓产业协会,促富民强村。村“两委”积极领办、创办各类产业协会,建立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有生产经营机制,组织农民按产业联合起来,调结构、闯市场,村“两委”在服务中带动了农民致富,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农村产业专业协会87个,会员达4747人,带动农户2万余户;二是抓村务理事会建设,促民主公开村务。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村民的要求提出议案,以民主、公开方式,由村民推选有参政能力、办事公道、廉洁、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村务理事会,协商解决村里的公益事业和事务。目前,全县通过村务理事会顺利实施组组通路、通讯和办水利等公益项目112个。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进程中,群众广泛参与,阳光操作,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满意,干部省心,工作顺畅,可谓一举数得。同时通过“两委”抓“三会”,将一些与村“两委”对立的“能人”吸纳入会,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干群关系,使他们成为农村稳定的维护者。据统计,在村“两委”成员中全县有109名“三会”成员;三是抓村民道德评议会,促社会文明、和谐。农村有些事,像婆媳不和、兄弟反目、不孝不养、邻里不睦、小偷小摸等,法律不好管,行政又管不好。为此,黔西县建立村民道德评议会,就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由村民推选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素质较高的村民,组成村风民风评议组织,对村里涉及道德范畴的人和事进行评议。并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涉及道德范畴的事情,由村民道德评议会评一评,剖析反面事例,批评不良行为,约束歪风邪气,倡树文明新风,结合评选“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模范孝子”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村风民风,全县调处村民纠纷1267件;90%以上的村达到了平安和谐村标准。
创新村“治理模式”
创新,是建设村级发展型党组织的需要。黔西县在全县340个村中选50个村作为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调整村级规模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一是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现任村党组织成员积极竞任村委会成员。一般情况下,把村委会成员中表现突出的党员,推荐为村党组织成员候选人,通过党内选举担任村党组织成员;村党组织成员积极参选村委会成员,依法实现交叉任职;村“两委”成员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兼任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等村级其他组织负责人。目前,黔西县50个试点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达到了69.6%。二是改革村级组织设置,实行“联村自治”。按照“优势互补、村民自愿、方便管理、依法有章”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村债权和债务、生产资料、资源所有权等各方利益格局下,由先进村与落后村结成帮扶对子,联合组建班子,“联村自治”。三是调整村级规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本着“各方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村级实际,经济强村依法兼并弱小村,扩大村级规模,减少村干部职数。四是严格控制村“两委”干部职数。1500人以下的村,村“两委”成员一般不超过3人;1500人至2500人的村,一般不超过4人,2500人至3500人的村,一般不超过5人,3500人以上的村,一般不超过6人。把工作中心从过去的行政村概念转到“发展型经济村”的概念上来,完善经济管理和产业服务机制。在单个“发展型经济村”基础上,实现村与村之间的联络、整合,向村级联合体过渡,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农村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