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县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促进活动常态化开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16 14:40:55 点击率:12
来源:重庆-七一党建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足县着眼于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从不同方面探索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促进活动深化、效果持久。
健全指导督促机制,增强创先争优的实效性。一是建立层层联系指导制度。每位县级领导至少定点联系指导1个部门和镇街,部门、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定点联系指导1个基层党组织,各联系领导每两月至少到联系点指导点评1次,建立起县、镇、村上下联动创先争优组织体系。今年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到联系点集中点评3500多次。二是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抽调24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改非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成立8个专项督查组,每月集中2—3天时间,采取全面督查与重点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开展创先争优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通报。三是建立跟踪整改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落实专人全程跟踪、复验,确保活动环环相扣、扎实推进。目前,已有58名党员、11个党支部因承诺事项“假、大、空”被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指导检查组的督促下,逐一进行了整改。
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增强创先争优的广泛性。一是建立群众议“诺”机制。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作出公开承诺时,通过召开座谈会、进家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群众代表的意见,并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完善承诺事项,确保群众意愿在公开承诺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建立群众参“评”机制。广泛深入开展“四亮四比四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亮进度,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比创新,个人自评、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活动,各基层党组织每月邀请一定数量的群众代表参加讲评会,投票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把创先争优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建立群众争“优”机制。围绕“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广泛开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双带双关”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文明风尚,推动群众创先争优。全县现已培育“双带”示范园(户)1300多个,为空巢老人落实“孝心儿女”5500多名,为留守儿童选配“代理家长”6700多名。
健全成果运用机制,增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一是建立运用成果评先评优机制。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七一”表彰、年终总结表彰挂钩,让平时干得好的先进和优秀得到表彰。今年“七一”期间,县委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以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作为主要评选依据,集中表彰先进集体125个、优秀共产党员15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00名。二是建立运用成果实施年度考核机制。将“一讲二评三公示”的考评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三级考评体系,基层党组织每月考评党员一次,镇街、部门党组织每两月考评基层党组织一次,县活动办每半年考评镇街、部门党组织一次,考评结果如实记录,并按一定比例折算到年度考核中,变过去“年底算总账”为“月月算账”,确保考核更加合理优化。三是建立运用成果选用干部的机制。在培养选拔干部时,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记录、座谈走访等形式,严格考察干部创先争优的情况,特别是在推进渝大高速公路建设、“世界级有震撼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打造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中的实际表现,真正把那些认真履诺、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选用到重要岗位上,通过创先争优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增强创先争优的竞比性。一是建立先进典型选树机制。选树党员干部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从实际工作中挖掘、提炼先进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去年以来,全县涌现出在11.6凶案中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的优秀党员杨克强、民警李云等一批先进典型,为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比学赶超”的目标。二是建立舆论宣传机制。在大足电视台、大足日报、大足党政网等媒体开设创先争优活动专栏,在公路沿线、办公场所等设置主题宣传标语3600余条、展示台(栏)800多个,利用农信通向党员干部群众发送活动短信,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创先争优宣传工作体系,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三是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将全县镇街划分为四个片区,将县级部门归并为党群、政府、教育、卫生、“两新”五大系统,每两月召开一次片区(系统)交流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县现场会,采取实地观摩、交流发言等形式,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相互交流活动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的创先争优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