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层网络党建:各地努力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9 16:53:44 点击率:2
来源:云南基层网络党建
全省各地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创新载体,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和带领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玉溪市:以“零障碍、零距离、零积压”为目标,加强群众工作。一是健全机制,群众工作零障碍。市、县党委均建立了群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群众工作局,在乡镇街道建立群众工作站,拓宽群众与党委政府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考察机制,修订完善《玉溪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将干部在树立群众观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等列为考察内容,在县乡党委换届考察中,突出对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考察。二是重心下沉,服务群众零距离。坚持书记、市长接待日,开通书记电子信箱和市长热线电话,开展“网上信访”,推进领导公开接访等方式,搭建领导与群众的直通渠道。主动下访与群众“零距离”,开展县区、乡镇党委书记大下访大走访、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和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听取民意工作引入决策程序,在每一项重大决策出台前都反复征求群众意见,从政策上反映民意、表达民意。积极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出行、住房、饮水等困难。三是强化教育,群众诉求零积压。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亲自拆阅答复每一封群众来信,亲自接待每一次来访,杜绝积压现象。把做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能力列为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纳入党校和行政学校课程设置,依托各类培训机构、时代前沿知识讲座、在线学习学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平台,帮助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五华区:建立“八必访、四必问、五到位、十条线”的“84510”群众工作新模式,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八必访”知民情。坚持“困难家庭必访、上访户必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必访、矛盾纠纷当事人必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必访、重大刑事治安案(事)件当事人及其家属必访、失足未成年人及闲散青少年必访、刑释解教人员必访”的八必访原则,切实掌握民情实际。全区共制作下发3500册民情工作日记本,建立98个社区民意信箱,排查出“八必访”民情走访对象825件(人次),走访覆盖率达100%。“四必问”畅民意。运用“问基本情况、问困难问题、问干部评价、问工作建议”的四必问工作法,切实摸清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截止8月底,全区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已帮扶困难群众825人,送出慰问金109673元,食用油、大米等共计965桶(袋)。“五到位”解民忧。制定“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不合理的思想疏导到位、确有实际困难的协调帮扶到位、缠访闹访的依法处置到位、干部失职失察的问责处理到位”的五到位工作目标,组织党员和干部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截止8月底,全区825件(人次)民情走访对象已经部分或完全解决793件(人次)。“十条线”暖民心。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为民服务中心,科学设置党群服务线、平安秩序服务线、环境美化服务线、帮扶救助服务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线、扶残助残服务线、人口与计生服务线、科教文体服务线、社会事务服务线、经济事务服务线等“十条服务线”,规范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今年以来,依托街道和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先后为民办事2.3万件。
红河县:以“红河大地根连根,干部群众心贴心”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便民服务显诚心。县级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力量资源,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乡镇设立农民服务站,整合各站所工作力量,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同时,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一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年每个领导干部为所联系单位、农户、企业办实事、解难事2件以上。通过记“民情日记”、发放“连心卡”、张贴“公示牌”、开通“民情直通车”等措施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测评显公心。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创先争优办公室组成民意调查督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民意调查,把基层特别是联系点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各乡镇党委、县属各党(工)委机关工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走访调研显耐心。推行“一线工作法”,对一些群众的过激行为,积极引导,耐心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在企业、机关、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指导工作、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做到重点领域全覆盖。各级领导干部制定年度调研计划并认真落实,调查研究与宣传政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相结合。结合分管工作,有重点地深入学校、村(居)等基层单位及本地本部门所属下级单位开展工作。完善机构显决心。县、乡两级均成立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格局。在全县推行“三位一体”的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红河模式,在农村推行农村党建“1+7+15”代表联系群众模式,在城市推行社区党建“一主两辅四补充”模式,形成群众有困难找党员干部的良好氛围。
麻栗坡县:积极组织农技、农机、农经三支党员农业服务队进村入户送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科技知识送下乡。服务队围绕新一轮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进村,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八布乡江东村小组和麻栗镇南朵村小组等村寨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有效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向大面积生产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农机技术带上山。服务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政策的落实进村,加大对小型农机作业的政策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走村串寨向农户详细讲解购机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覆盖面积。同时,服务队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释疑解惑和解决问题,手把手结对教懂、教熟微耕机和拖拉机驾驶技术,把便捷、实惠带给广大农民群众。贴心服务富农家。服务队积极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帮助规范其组织运行。围绕马鹿塘库区移民稳定发展的需求,指导移民搞好网箱养鱼,利用库区水位优势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八布、天保、杨万等地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独特气候资源,重点打造木薯、咖啡及香蕉产业,形成深加工与市场销售相结合的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墨江县:着力构建“四大网络”,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是建立民情联系责任网络。建立部门定点挂钩扶贫制度和县级领导干部综合挂钩联系制度,并结合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民情责任区,将全县财政供养的全体在职人员确定为人民勤务员,每个勤务员与民情责任区农户结成“一对一”民情联系对子,畅通民情反映渠道。二是建立民情信息报送网络。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民情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民情信息报送途径。实行联系报告制度,乡镇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联系工作,每月向市、县挂钩单位报告一次其所挂钩责任区民情民意收集梳理情况和联系群众的愿望要求,以“基层倒逼挂钩部门”的方式,促进民情民意落实办理。三是建立便民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设立1个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78个村级农民服务站。在便民服务中心抽调民政、计生、土管、司法、社保、农业等窗口服务及涉农部门人员集中办公,为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将便民服务的内容、程序和标准统一公布上墙,让群众办事方便、明白。村级服务站还实行便民服务代办制,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许多不便出行的群众代办各种事项。四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明确村级专兼职调解员126人。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发挥作用的“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实行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包户制”和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全面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呈贡区 :坚持“三个全面”原则,积极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走访”活动,凝聚全区群众齐心协力建设新区的广泛合力。一是党员干部全面参与。走访活动全区副处以上领导带队,科级干部领导,包括各街道、各部门(含垂直管理单位)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和社区“两委”干部全员参与。二是社区群众全面覆盖。明确要求每位领导干部、党员坚持至少对5户以上困难户或社区居民进行走访慰问。走访活动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主要对全区1015户“四类困难群众”(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贫困户、因重大疾病等原因致困的家庭)的走访;第二批对全区22748户普通农村居民进行走访。三是社情民情全面了解。走访活动中,领导干部坚持“下基层、访万户、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安民心”,除送上大米、菜油等慰问物资外,党员干部以拉家常的形式倾听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倾力解决群众所忧、所虑、所盼,以实际行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目前,第一批走访活动已结束,针对排查出的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给予解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