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根河:“五面镜子”显德行 选贤任能更透明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11 15:45:10 点击率:1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是我们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内蒙古根河市委组织部为探寻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探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树立“五面镜子”的方式加大对干部德的考察力度,探索和拓展考察干部德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对干部德的考察思路和方法。
言行镜。“立言”与“立行”相结合。对领导干部德的考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并通过多方式、多渠道了解领导干部的言行是否统一。有些干部在作总结、发言、汇报时说的特别好,但一进入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推诿、扯皮、工作滞后等问题;也有的干部工作勤恳,但不注重宣传和沟通,无形中埋没了许多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成绩,同时也给干部考察工作带来了阻碍。所以考察干部的德既听其言,还观其行、察其心,通过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细小环节的分析,通过日常言行的不经意流露,以小见大来洞察干部的德,从一言一行的综合分析中评判干部的德。
内外镜。“圈内”与“圈外”相结合。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通过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等多种途径来了解。有的干部圈内圈外两种表现、台上台下两个形象;有的干部在八小时内中规中矩,表现良好,但八小时外朋友圈、社交圈杂乱,作风腐化、追求享受,对朋友讲义气不讲原则。在考察中,把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与工作圈进行对照,采取干部考察进社区、延伸考察、网络调查、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道德品质、邻里关系和日常行为等情况,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检验干部品德的优劣。
透视镜。“实绩”与“潜绩”相结合。领导干部的德决定其创造政绩的价值取向,政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德的外在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尽管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很多,但其内心信念、价值取向无疑对从政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向和推动作用。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他想问题、做事情就会跳出个人荣辱得失的“小圈子”,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政绩的最高追求目标;反之,就会无视党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数字政绩、隐患政绩等不良政绩。通过考核干部的政绩,客观分析“实绩”和“潜绩”,从一定程度上识别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
史鉴镜。“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考察干部的德,不只看一朝一夕、一时一事,而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干部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过去与现在的表现串成一条主线,从其一贯表现中分析其德行品质和思想脉络。特别是一名干部调任其他岗位后,原工作单位的干部职工往往更能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更能暴露出来。因此,可采取“追溯考核法”,把考核评价工作从现任岗位延伸到前任岗位,深入考察其在前一岗位调离后的各类反映,与其在现岗位的表现相互比较、互为印证。
点面镜。“看点”与“看面”相结合。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最为充分。在面对重大政治斗争和突发事件时,在面对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时,在对待个人名利时,等等,都可以从取舍中看出干部的德。从另一方面讲,干部品德的构成和表露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还必须看其一贯的言行表现,与关键时刻的表现相互印证。
近年来,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基础上,根河市委组织部通过不断完善干部德的考察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