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六项机制”创先争优惠民生
作者:张邦强 发布时间:2011-08-05 17:52:15 点击率: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按照创先争优活动“五好五带头”的要求,威信建立“六项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威信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利农惠民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一是村务科学运行机制——给群众一本“明白帐”。威信县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在全县范围全面推开,形成了科学的村务运行机制,做到村内重大事项群众都有知晓权和决策权,给群众一本“明白账”。如整乡推进工程、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一事一议工程等都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有力地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开展,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是产业发展扶持机制——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有产业、有资金、有技术,群众就等于吃下了“定心丸”。威信县坚持以民为本的核心,按照“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发展思路,以“企业+产业+农户”、“产业+协会”等发展模式,把资金帮助和产业扶持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推广科技结合起来,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问题。全县采取“五户联保,整贷零还”、“五户联保,整贷整还”和“个人信用担保,整贷整还,利随本清”等三种贷款模式,向贫困群众投放信贷资金达7970万元,形成了旧城村、马安村连片稻田养鱼、三桃村县级烤烟样板、郭家村千亩香桂种植、坡上村黄牛养殖、香树村乌金猪养殖、龙洞村桑蚕养殖、大河村大棚蔬菜基地等,2.5万个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融资难问题,今年7月威信还成立了首家小额贷款公司。
三是困难群众帮带机制——与群众结下“远房亲”。今年以来,威信县以“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为载体,将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全县以县领导挂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县直部门挂点、党员干部“1+X”包户等形式,广泛开展“走访一批群众、结对一家“穷亲戚”、办好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问题”活动。全县1900名机关党员深入农村、社区和挂钩联系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党群联心卡”架起与群众心灵沟通的桥梁,以“民情日记”书写为民情怀,记录为群众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县党员干部已走访慰问群众10000余户,组建志愿服务队126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5000余件。扎西镇的流动便民服务车还每月轮流到村上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好评。
四是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为群众当好“调解员”。河坝村一名苗族群众因新农村建设与工人发生矛盾,很可能发生斗殴事件。村总支书记杨娟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村干部连续几天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协调处理。在双方即将发生冲突时,杨娟不顾危险站在群众中间,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阻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械斗,平息了事态。河坝村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总有人说:“找小杨支书说理”。杨娟作为村总支书记,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共化解了群众矛盾纠纷130多起,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威信县人民法院实行“背包法庭制”,将办公桌搬到了农村,通过调解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这是威信全县启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后,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的积极作用。
五是突发事件稳控机制——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威信多山地、气候多变,易发生泥石流、大滑坡、崩塌等突发事件,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和危害,威信县制定了《突发事件稳控预案》。村干部在走访群众过程中要加强对危险地段的观察,注意了解群众的居住环境,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村干部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并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和善后。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人员和物资赶赴现场处理,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以高度的责任心树立党和政府形象,让各级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尽量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六是乡风文明倡导机制——做好群众的“宣传员”。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一些不良风气如多子多富、早得贵子早享富、重男轻女、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封建迷信、不良生活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威信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入每家每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帮助改厩改厕,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倾心为群众着想,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逐步扭转了一些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