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女支书
作者:龚尚锟 发布时间:2011-07-20 15:12:22 点击率:39
山村女支书
——记威信县水田乡河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娟
在威信县水田乡河坝村,只要提起“杨支书”,村民们就备感亲切。在河坝村民的心目中,她不仅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还是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勤政爱民的好支书。
人民群众“贴心人”
杨娟从22岁当选为河坝村妇女主任,28岁作为村委委员、计划生育宣传员,33岁时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13年来,她把美丽的青春奉献给组织,奉献给河坝。她牢记入党时的忠贞誓言,把组织的培养化为无穷尽的工作动力,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中。
2011年3月27日,对于河坝村柑子坪村民小组郑明龙五保老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下午6时30分,突袭的大风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房屋掀开,家中有年迈80多岁的老母亲,自己50多岁仍孑然一身。面对如此的天灾,他尝试着找来村支部的“连心卡”,从邻居家借来电话打给了“小杨支书”。40分钟后,杨支书一个人翻山越岭来到其家中,组织当地的群众把他的老母亲和生活物资进行转移,并连夜召集党员群众开展自救,同时向乡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当处理完相关事务后,也是深夜2点了,当地的群众自发组织送她回家。第二天清晨,她及时带领村干部及当地群众为郑明龙修缮好房屋,把母子俩安全送回家中。杨德金家是河边的特困户,他和老伴都已经70多岁了,病痛经常缠绕着两位老人,30多岁的儿子外出务工还没有结婚生子,两位老人为儿子苦撑着一个几乎只能遮风挡雨的家。看到其他农户在新农村房屋改造工程相继完工,邻居一户户地搬入“乡村别墅”,自家的破烂瓦房迟迟不能动工翻建,老杨心急如焚。2010年10月,杨娟组织村“两委”干部与老杨协商,有的购木材,有的买菜做饭,有的购瓦,经过一星期的忙碌,老杨终于住进了他的“乡村别墅”。后来,只要有乡村干部到河边开展工作,杨德金老人总会激动地拉住干部的手讲起杨支书为他家盖房的事,称赞到“她真像我家闺女,是贴心的好书记。”
脱贫致富“领路人”
河坝村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倒流水河和扎西河交汇处,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水田,仅有约几千亩沙地和荒山,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矮河谷贫困村。2010年,杨娟带着一颗艰苦创业的雄心、一颗百折不挠的耐心、一颗甘为群众服务的爱心走上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任以后,她就组织带领村“两委”干部,进村入组调查摸底,了解群众的基本生活情况,抓住水田乡被列为全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乡的历史机遇,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发展思路,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没有路,她亲自与村干部一起挥锄开山,修建进入河边村民小组的水泥路,修缮了河边的村组公路,新建了2个拦河坝公路;没有钱买树种,她连日上下奔走,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发展核桃1800亩、香桂800亩、竹子1200亩;没有水,她顶着暑天烈日和群众一起架设饮水管道,完成4个村民小组人饮工程。在她的带领下,河坝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问题,户户通农网改造,18个小组通自来水,20个小组全部通公路,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解决群众外出务工的实际困难,她结合农闲开展就业技术培训,及时向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全村2408人中就组织了外出务工564人。
2010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对整乡推进的机遇和贫穷落后的现状,杨娟勇挑重担,带领党员群众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她自知。河边村民小组张安军属外乡长期借住在本地人员,房屋改造涉及电线改牵,自己无力进行改造,当得知情况后,杨娟积极帮助协调,同时垫付1000元的改牵费,并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帮助联系修建物资,义务组织修建,短短一个月就完成房屋改造,并积极协调修建畜圈,发展养殖业。在整乡推进的历史机遇下,在杨娟等带头人的帮助下,河坝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2800元,全村80%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矛盾纠纷“调解员”
河坝村是个汉族和苗族杂居村,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产生的矛盾纠纷较多,有些群体性事件还比较突出。为了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使“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杨娟精心组织得力村干部和村民组成调解委员会,齐心协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河坝村连续两年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河坝村先后被评为全市民主示范村、全县无多孩村、全县平安和谐村。
2011年春节,当得知一名苗族群众因新农村建设与建设工人发生矛盾,其他不明情况的苗族群众与施工工人剑拔弩张,杨娟放弃会亲访友的时间,连续几天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处理,在双方即将发生冲突时,不顾危险站在群众中间,阻止了一场很有可能发生的械斗,避免了事态的恶化。在村上工作以来,她一共化解了矛盾纠纷130多起,有效地维护了河坝村的社会稳定。
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事”,不论是当计划生育宣传员还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做好计生工作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为宣传好计生工作的“奖优免补”政策,她深入到群众家中积极做思想工作,对家住河坝村寨头村民小组李兰强、杨艳夫妇来说,杨支书为他们家庭矛盾纠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小李夫妇在杨支书的动员下办理了农村独生子女证,但双方父母坚决反对,是杨支书多次向双方父母讲解相关政策,才让小年轻人过上和谐幸福生活。五年来,河坝村共发放农村独生子女证35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杨娟在2007年被威信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
勤政爱民“好支书”
杨娟既有敢想敢做的闯劲,又有克己奉公的好作风。正是这样的好作风,让她成为了河坝村的“当家人”。
河边小组五保老人张士举夫妇,在参加新农村建设中缺资金、无劳力,她带头捐资帮助,组织党员干部突击队帮助她家建设房屋;上河小组老党员郑明才,年过70长期卧病在床,几年前,杨娟就主动承担起了为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任务。特别是在2010年8月席卷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中,大多数群众面临饮水难题,面对不断加剧的旱灾,杨娟把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作为头等大事,组织了“党员义务送水队”为缺水家庭送水。用家住河坝村上河村民小组80多岁郑明秀老人的话来说:“要是没有杨娟这位好干部,我可能活不到今天了!”原来,在2010年的持续干旱中,年迈80多岁郑明秀老人没有劳力,只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当杨娟了解情况后,自己带头承担老人的饮水问题,并组织群众积极开展互帮互助,让老人顺利度过难关。
“杨支书”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大山,奉献给了群众。在很多人看来,村干部就是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官,很多像杨娟这样知识青年都外出务工致富去了。但她在河坝村一干就是13年,面对个人及家庭,以及河坝村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时,她以一个党员的品格要求自己,最终选择为了村民服务。在她的眼里,在她的心中,河坝村的群众才是最关切、最至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