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2、3、4”实现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
作者:杨泉 发布时间:2012-09-17 13:17:21 点击率:23
为全面消除部门和干部挂钩联系行政村(社区)空白点,实现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威信县紧紧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全面建立“四群”教育民情责任区,逐步形成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民动员、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
落实“两个全覆盖”,确保帮扶范围最大化
在帮扶主体上,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办,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党组织,县直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全部参与到“四群”教育、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中来,确保联系帮扶群众单位和干部的全覆盖;在帮扶对象上,突出农村这一主战场,对全县87个村(社区)逐村落实帮扶单位,对90000多名城乡群众一对一落实联系干部,做到对帮扶对象的全覆盖,确保帮扶范围不出空白,帮扶工作不留死角。目前,全县建有1621个民情责任区,33名县级领导,413名乡科级领导,2096名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626名村(社区)干部、1633名村(居)民小组长、53名大学生村官、133名新农村指导员、3145名农村党员直接联系全县90640户城乡群众。
做到“三个到位”,确保落实力量最强化
组织领导到位。各级党组织对实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建立“民情责任区”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逐级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主要领导负总责,经常了解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落实各项推进措施。按照全市党建工作暨“四群”教育推进会精神和省委组织部《关于扎实推进城镇社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通知》,威信县委及时制定出台了《建立“四群”教育民情责任区实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制度实施方案》,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确保全县各级各部门及时建立“四群”教育民情责任区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工作的落实。
干部工作到位。为切实抓好“四群”教育民情责任区的建立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工作的落实,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安排专人深入挂钩联系村(社区),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挂钩联系村(社区)以及所辖村(居)民小组和城乡群众户数等基本情况。在调查摸底、收集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乡镇、本单位党员干部和工作性质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本乡镇、本单位党员干部建立“四群”教育民情责任区的具体地点,联系群众的户数、方式、措施和考核奖惩等内容。参与帮扶联系群众的党员和干部深入民情责任区,落实帮扶责任,完善帮扶措施,按照实际能力,通过送资金、送项目、送技术、送健康、送服务等形式对联系群众进行帮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督查指导到位。县委在全县范围内抽调精明强干、责任心强的同志成立督查指导组,采取下基层与进机关相结合、集中督导与经常化督导相结合、普遍督导与选树典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位“民情责任区”和个人联系帮扶群众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并将结果列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终实绩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在活动中工作不力、存在问题的,责令相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较为严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实行跟踪督查。
坚持“四个不漏”,确保联系服务精细化
在帮扶联系群众过程中,细化具体措施,确保联系帮扶工作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不漏事。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对联系人的基本情况(姓名、联系电话、单位及职务、民情责任区)和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户主姓名、家庭住址、家庭人口、联系电话、经济收支情况、主要经济来源、是否贫困户)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并上报县委“四群”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安排专人对照登记名册逐一检查核实,查漏补缺,进一步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责任。确保各级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部门挂钩联户的单位,实力较弱的,由2个单位联系一个村,实力较强的单位则单独联系1个村,确保做到单位联系帮扶不漏村;建卡经常联户,每户发放一张“四群”教育民情联系卡,标明联系帮扶干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确保不漏户;对于外出打工的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联系了解,做到群众哪里,民情就访到哪里,确保不漏人;对每户的反映问题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确保不漏事。通过“四个不漏”,切实保障对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困难帮扶到位、重点信访对象稳控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