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桑梓情 点滴真心报乡恩
作者:熊春华 发布时间:2016-05-20 08:59:26 点击率:5
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不甘于环境的束缚,不向生活低头,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最终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他白手起家,刻苦钻研,依靠劳动致富,经过10多年的打拼,最终在强手如云的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资产上亿元。他就是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楠木村共产党员魏显富,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66年12月19日,初中文化。
一、成功创业,回报社会。1995年在呈贡一家建筑公司从学徒做起的他,挖地基,抬泥土,扛砖头,推板车,什么样的辛苦活都干过。他用心学习,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经过多年打拼,慢慢地从学徒工提升到领班,再到工头,1999年创办工程队,2003年与人合资成立呈贡东恒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成立注册资金为1000万的昆明德柏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员工400多人,种植苗木1500余亩,年收入3000万元,现资产规模已达1亿。外出务工致富后,他没有忘记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的责任。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要为家乡贫困家庭、小学等捐款捐物,至今已无偿捐助给乡亲们的款物超过100万元。2003年6月,呈贡县遭遇暴雨,他带领300多农民工参与救灾;2006年盐津县豆沙关发生5.1级大地震,他向灾区捐款4000元;2007年冬,家乡遭受罕见的冰雪灾害,他先后捐款4.3万元;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积极组织职工捐款捐物,个人捐款1.2万元。2009年9月“捐资助学”捐款30万元。2015年,乡党委规划了岩桑坳扶贫攻坚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他积极主动出资征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200余万元,无偿为群众平整宅基地,降低群众建房成本;对建房户贷不了房屋建设款的,他出面担保,帮助群众顺利建房;对部分贫困户给予资金预支和无偿支持。他的事迹在农民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更是被家乡的农民工奉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天道酬勤,他在自己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绩的同时,他多年的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终于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和丰厚回报。2008年,他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优秀农民工,为家乡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荣誉。
二、流转土地种苗木,带动乡亲同致富。楠木村地处双河苗族彝族乡东南面,全村国土面积19.6平方公里,辖2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756户3182人,平均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15.28摄氏度。群众靠传统的种养殖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帮助相亲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资助治标不治本,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谋划群众致富路,急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根据整村国土面积广,气候湿润,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实际情况。2012年,他回乡租赁土地150亩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取得成功经验后,组织开始大规模发展,从150亩发展到现在的8400亩。对已种植成功的8400亩苗木,销售收入按农户与公司签订的协议,实行“4+6”分成,农户占4股、公司占6股。 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村绿化苗木产业已形成规模,农户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一是土地入股分红收入。今年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农户分红440万元,406户销售农户户均分红1.08万元。二是租赁收入。2013年以来,公司共支付农户土地租赁资金756万元,户均实现土地租赁收入4760元。三是苗木种植管护务工收入。苗木基地平均每天用工40人左右,劳动报酬为每人每天100—150元,每年苗木基地劳务支出150万元左右。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就近在苗圃基地务工,参与种树、挖树和苗木管护,公司支付务工报酬。据统计,有420人在苗圃基地就近就业,人均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600元左右。四是外出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苗木种植区共有1400余人外出务工,每年实现务工收入3100余万元。五是林下产业收入。农户在苗木行间距内种植土豆、蔬菜等低矮农作物,养殖土鸡,收入归农户所有,发展林下产业实现收入150余万元。
三、毅然从政,服务乡邻。他是一个心系群众的优秀党员,凭着心头萦绕的乡土情结,为了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今年他决定回乡,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乡亲们的拥护下,通过投票选举,当选了楠木村党总支书记。他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担子压在他肩上,他说“要谁来带头让百姓致富,要谁来改变家乡面貌,我是党员,我有责任,我有义务。我过上好日子不算啥,我要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他理清了全村发展思路、将带领群众以土地承载梦想,靠智慧改变命运,凭责任成就事业,用真情服务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