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扶贫新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作者:詹生才 发布时间:2012-08-24 19:44:49 点击率:3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威信县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累计解决和巩固了近19.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55元增加到3331元。
扶贫投入逐年加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10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6480万元,信贷投入11007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消除茅草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老区开发、整乡推进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帮扶工程”、“百企帮百村”,启动“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三联系两深入”制度,高位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据初步统计,10年来,各级挂钩单位累计派出2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直接投入和帮助协调落实扶贫项目500个,资金超过9000余万元。
扶贫模式新突破,产业扶贫成效显。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模式,大力推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实施了水田乡整乡推进,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水田乡整乡推进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为探索新时期扶贫新模式树立了一个样板。通过生态文明家园的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0年来,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户1847户8010人,有5万多农村困难群众告别了茅草房。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靠点、线、面来推动整体脱贫致富。10年来,实施了234个自然村的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0年来,建成黄牛养殖示范点4个、商品猪养殖场34个、特色原种猪繁育场1个,发展蚕桑40000亩、香桂7000亩、天麻1500亩、笋材两用竹40000亩、“双低”油菜110000亩;扶持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坚持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扶贫战略任务来抓,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脱贫致富。2011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65亿元,同比增长19.6%,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