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情智慧和心血架起联系群众的桥梁——罗布镇青龙村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纪实
作者:赵世勇 发布时间:2012-09-17 21:41:44 点击率:57
威信县罗布镇青龙村,这里交通落后,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是该县贫困地区中最为艰苦的自然村之一。改变现状、脱贫致富,成为了每一个青龙人的迫切追求与愿望。
一
2012年,云南省开展“四群教育”工作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市委组织部李毅同志被选派作为新农村指导员进驻罗布镇青龙村,开展驻村指导及“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二月的天气对于威信来说是交通条件、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时段,接到安排后他没有丝毫耽搁,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威信。三百余公里的路途咋听不远,但受天气影响发生的地质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得这段路程走了整整九个多小时。在到达县城的那一刻,他心里并没有在县城休息一晚的念头,而是搭上了当天最后一班到罗布镇青龙村的过路班车。因为他明白,自己背负的不仅仅是组织和领导的嘱托,更多的是青龙群众对驻村干部的期盼。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青龙村,并不意味着终点,在夜色茫茫中步行半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终点青龙村村公所。“一路跋涉,也算得上是万水千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他面对一路艰辛和青龙村落后面貌及艰苦条件时,最常念叨的一句话。
二
在驻村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李毅同志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扎根基层的信念从未松懈,正是这份使命感让他始终扎根在基层第一线。来到青龙村后,他始终坚持奔走在进村入户的第一线,始终坚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群众工作的最前沿。二十七岁的他,今年正好要准备结婚,但是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的他常常受到未婚妻子的责难,说他不在乎家庭、不在乎婚姻,即使到了结婚的日子,他也是仅仅在一周前才匆匆赶回昭通,对于新婚妻子,他更多的是愧疚,但是面对青龙人民,他问心无愧。青龙村在威信县属于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的经济发展落后地方,入驻乡村,远离家庭生活,吃、住、行都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对每一位指导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十天半月尽吃腌菜或洋芋,很少能吃到新鲜肉。有一次,他和青龙村的村总支书记到离村委会有十多里山路的沟头、坝上自然村去调解沟渠建设纠纷,当他们完成工作开始返回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在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俩人骑一辆摩托车,走了四公里多一点,车胎就爆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俩只好推着走,一路又是上坡,等他们回到村委会,已经是晚上12 点钟了。又饿又累,想做点什么充饥,可没有条件什么都做不了,只好蓬头垢面的饿着肚子睡了一晚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
面对青龙村落后的实际,驻村后他沉下身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完了青龙村全部共计十六个村民小组。围绕青龙的发展,问计于民,把群众当做自己的老师,把群众的需求结合到自己对工作的思考中。由于当地并没有用于铺路的石料,从他处运输成本很高,青龙村通往各村民小组的道路仍然是最原始的泥泞山路,每到一个村社都要步行几个小时,当地天气湿热,常常是汗流浃背,一身衣衫似乎都可以拧出水来。在每一个村民小组的走访中,他并不是简单的坐坐,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看农户的房屋、田地和牲畜;是通过自己的耳朵倾听,听农户的疾苦、怨忿和期冀。每一个农户家的情况他都会仔细记录,“谁家的孩子读高中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谁家的房子该修缮了,谁家的收入增加了”,这些都是他关心的重点。走累了就在田埂上和劳作的群众拉拉家常;渴了就到群众家中讨杯水听听群众的心声;饿了就在群众家中和群众一起用粗茶淡饭裹腹;走得太远太晚了,就在群众家和群众一起抵足而眠。他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群众工作中,把群众的疾苦带回组织,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他用这样的话做总结“党员干部和群众应该是一家人,‘四群教育’工作就是要让我们彼此‘鱼水情深,一刻不分’”。
四
为解决青龙村长期贫困的历史现状,市委组织部挂钩青龙村以来,特别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纳云德同志莅临青龙村现场办公勾勒青龙发展新蓝图以来,市委组织部多方筹措资金、协调项目,目前已在青龙村引进项目资金2229万元,涉及项目涵盖青龙村小集镇建设、青龙村村级办公用房、青龙小学建设、新农村文化长廊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囊括了村组道路建设、防洪灌溉沟渠建设、集镇桥梁道路建设等配套项目,实现了对青龙村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全面规划,引进了稻田养鱼、肉牛养殖、乌金猪养殖、白羽乌鸡养殖等特色农业种养殖项目。在市委组织部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从根本上解决了青龙村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难题。截止目前为止,项目到位资金1495万,各个项目预计年底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以上工程量。青龙村面貌的改变是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结果,是市委组织部挂钩扶贫服务群众的结果。尽管如此,在集镇建设、修路和兴修水利的最初还是颇费了些周折。防洪灌溉沟渠修建项目刚启动时,由于村民因为担心施工方会土地征用补偿等问题,耽误了开工日期。村党总支书记和指导员李毅一起到每个村组做工作,讲明修筑防洪灌溉沟渠将会为农业发展和村民生活带来的实惠和长远利益。在耐心劝说下,部分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村民思想通了,还去做其他乡亲们的思想工作。防洪灌溉沟渠在今年七月完工后,正好赶上威信连续大雨天气,因为沟渠的作用,周边群众再也没有为雨天大水发过愁,乡亲们都说“这才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做事、真心实意维护我们利益的人。”
五
青龙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就必须把规划蓝图变成现实。根据《昭通市委组织部“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要求,在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青龙村整村扶贫开发工作在2012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工作往往是在最后落实的“那一公里”出现梗塞。为了让部领导协调的两千余万的扶贫工程尽快落到实处,让每一项工程真正成为青龙群众的“脱贫工程”,他把自己的工作“阵地”放到了工地上。进入八月份的青龙村,因为地形类似峡谷的关系,气候湿热,蚊虫较多,每天都会被叮咬得痛痒难耐。但每天一早,他都会沿着本不平坦的山路,奔走于每个工地之间,向施工人员了解情况,向周边群众了解情况。甚至头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和村干部一起为工程建设做好宣传动员,为工程协调机械设备,向各个管理单位争取各方面支持。在青龙小集镇桥梁建设中,桥墩建设因为夜间降雨水位猛涨,淹没了施工面,急需抽水设备以便施工,他和村两委的同志一起,奔赴十多里外的乡镇,冒着烈日借来了抽水机,让工程得以在短期内突破。在村级活动广场的建设工地上,李毅同村干部和茨竹坝村民小组的群众一起,为广场的建设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为青龙村的建设添砖加瓦。年逾八十岁的老党员在家人的搀扶下愉悦地看着施工的场面,拉住他的手不放,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组织部、感谢你啊,同志”。他的回答只是轻轻的一句“这是我们该做的”。平凡之中见真情,平凡之中见实干,他用新农村指导员的平凡工作,践行着“四群”教育的宗旨。
六
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新农村指导员或者说当作一个外来者。他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青龙村人,无论是群众的婚丧嫁娶,还是村民的邻里矛盾调解,他都尽可能参与到其中。让群众的悲欢离合成为自己的悲欢离合,把群众的矛盾调解当作自己的事。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知识,努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核心和依赖,结合自己掌握的法律政策,让群众的矛盾纠纷终结在萌芽状态。在和群众相处的日日夜夜,他没有简单的为了走访座谈而走访,他不断思考着自己能为青龙群众更多的做些什么,在听到群众反映希望新修的文化广场能有健身器材时,他立刻回昭通向市文体局领导积极汇报争取,终于为青龙群众争取到了配套的“健康路径”建设项目,让农村群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健身的乐趣。在驻村和群众同吃同住的日日夜夜,他想的更多的是自己能为青龙群众做些什么,听说青龙群众以前饲养过兔子,只是销路不好的情况,他积极同昭通天乙兔业养殖有限公司协商,希望能为当地群众引进一条“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思路,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就像他常说的那样:“只有同群众休戚与共,才是真正的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
驻村工作条件是艰苦的,对于他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地方;“四群”教育工作的要求和范畴是广泛的,对于他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践行的地方,但他坚信,只要有一颗始终向着群众向着基层的心,就一定能够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心血架起一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