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苗家致富带头人项云山
作者:张 兴 发布时间:2012-07-05 16:57:30 点击率:33
嘴上村民小组距威信县庙沟镇政府所在地庙沟村大约5公里,整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3户,300余人。就是这个处于半山腰中,毫不起眼的村民小组,却是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小组。项云山家是村组里唯一的苗族群众,也是规模最大的养蚕专业户。多年来,他带领周围群众一起栽桑养蚕,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走进嘴上村民小组,公路两旁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桑树。记者来到项云山家时,他正坐在桌子旁统计今年夏蚕的订种情况。道明来意后,项云山热情的接待了记者,并带着参观了他家的标准化养蚕房、共育室等养蚕基础设施。“你来的可不是时候,今年的春蚕刚刚卖出去,蚕宝宝你是看不到了。”项云山笑着说。当问起他家今年春蚕的收入情况时,这位淳朴的苗族汉子喜笑颜开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年蚕茧的行情比往年好,茧站的收购价是每斤17元,政府再补贴一元,一公斤蚕茧能卖上36元。今年他家栽桑12.3亩,售茧206公斤,收入7400余元。再加上他为同组蚕农共育小蚕的费用,春蚕收入就近9000元。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项云山却早已体会了增收的喜悦。
苗族种桑养蚕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威信很多地方,苗家儿女都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上桑树,养蚕抽丝制成苗族服饰。很多年前,庙沟人就开始饲养“土蚕”,种桑养蚕一直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在项云山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跟在父母身边协助管理蚕桑,还学会了一手抽丝织绸的好手艺。“当时的条件比较落后,养蚕的规模小、产量低,只能织点丝帕类服饰或者扯胡绵挑到其他地方卖,卖点小钱贴补家用。”项云山说。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庙沟乡党委、政府建立了乡蚕茧站,引进了成都智溢丝绸公司,携手发展蚕桑产业。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县的有利机遇,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威信蚕桑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大帮扶力度,推动蚕桑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仅去年一年,嘴上村民小组群众养蚕收入达10余万元。项云山养蚕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2008年,他连续三年受到县委、政府表彰,获得 “养蚕先进个人”、“养蚕大户”等荣誉称号。
项云山养蚕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期间他也摸索过很多致富门路,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外出务工,是什么理由一直让项云山执著于发展蚕桑?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用简短的“喜欢”两字作为回答。项云山进一步解释说,他家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让他对蚕桑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住房情况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观,也为他发展养蚕提供了空间。搞蚕桑养殖投入低,二十多天就可以见到现钱,还能种种庄稼、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一年养三季蚕,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差。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来订购夏蚕种的宋成友老人。项云山介绍说,别看老宋年纪大了,和老伴两个人带着三个孙子,一年养蚕也能挣两三千块钱。
今年3月,项云山从农讯通上了解到了种植天麻的信息。为此,他专程到彝良参加了昭通市神农乌天麻繁育有限公司举办的天麻栽培技术培训会。项云山告诉记者,他试种的天麻已经获得成功,等见到成效后,再发动群众一起种植天麻。项云山一边和记者聊着他的发展构想,一边计算今年嘴上村民小组农户夏蚕的订种情况。透过记满密密麻麻数字的信笺纸,记者似乎看到了嘴上小组群众增收的一张张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