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把惠民利民作为创先争优最大实际
作者:蒲振 李松鸿 发布时间:2011-11-17 16:31:20 点击率:36
自“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启动以来,威信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访群众、结穷亲、办实事、解难题,奏响了一曲曲创先争优、服务群众的新的乐章。
诚心访民,让群众难有所诉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和办法,重点走访五保家庭、留守家庭、困难家庭、病残家庭、上访家庭“五类”家庭,填写《民情卡》,记民情日记,建民生台帐。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纳云德带领市直部门党员干部到该县青龙村现场办公,为青龙村送来项目、资金、出了主意,解了难题,理清了发展思路。县委书记龙进深入县城饮用水源供给点扎西水库、二水厂后山水源点、石龙村四方地应急供水工程建设点、扎西镇河口村岩埂村民小组实地调研,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县委副书记、县长吕磊在石龙村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县城应急供水四方地取水工程建设问题,确保工程已提前完工,县城供水紧张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保卫华带领全体组工干部组成“秋收帮扶队”,深入田间地头,冒着烈日酷暑帮助10余户困难群众采收玉米,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2件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倾情富民,让群众业有所从
围绕群众增收致富的这一终极目标,发挥县直单位党组织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资源优势,采取送党课、送项目、送技术、送培训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致富。
在统筹自然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搬迁、老区开发、“百千万帮扶工程”等扶贫开发项目的同时,威信县按照“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发展思路,以“企业+产业+农户”、“产业+协会”等发展模式,把资金帮助和产业扶持结合起来,采取“五户联保,整贷零还”、“五户联保,整贷整还”和“个人信用担保,整贷整还,利随本清”等三种方式,向贫困群众投放信贷资金达7970万元,帮助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旧城村、马安村连片稻田养鱼,三桃村县级烤烟样板,郭家村千亩香桂种植,坡上村黄牛养殖,香树村乌金猪养殖,龙洞村桑蚕养殖,大河村大棚蔬菜等种养殖业基地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之路,2.5万个贫困家庭受益。
“带领大家致富,我的事业才算真正成功!”庙沟乡马河村院子村民小组党员吴开前对野山鸡、竹鸡、普通鸡等特色养殖非常痴迷,经过多年资金积累和不懈努力,他的特色养殖现已形成年产野山鸡3万多只、竹鸡2万多只和土乌鸡4万多只的养殖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25万元。走上富裕之路的吴开前没有忘记带动身边的群众致富,通过技术指导服务、送鸡仔上门等方式,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发展养鸡产业,得到了各级党委和群众的普遍赞许和认可。
实干助民,让群众困有所济
整合力量,攻坚克难,从群众最急迫、最需要、最期盼的问题入手,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一批发展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让开展“进农家,下基层”活动的实效和成果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
活动期间,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个体工商户宋时海为20户社区困难党员、群众送去了价值2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县纪检监察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深入挂钩扶贫点楠木村走访调研旱灾情况,积极向有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28万元,购买9200斤优质薯种,帮助村民开展抗灾自救。县农业局结合凤阳村实际和农业部门的特长,分别向村民组织了玉米育苗定向移栽、魔玉、土豆栽培技术、山鸡、肉牛、鱼、免和肥猪规模养殖、畜禽防疫术和农村能源及山区农机技术培训。
自“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启动以来,全县共有党员干部10291人走访群众24140户,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2626条,记录民情日记3921篇,形成调研报告1590篇,结对困难党员8202户,结对“亲戚”6592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6672件,办好事实事4140件,解决突出问题158个,投入资金188.5万元,受益群众69673人。县直单位党组织选派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87人,为基层普通党员上党课242堂,共过党组织生活160余次,支持80余个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切实把改革发展的成果书写在了群众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