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革命老区红色威信扶贫最强音——威信县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作者:余华龙 发布时间:2011-09-28 16:34:57 点击率:58
威信,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区域边缘化为一体的山区农业县。威信,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当年红军长征,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扎西会议”,为威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勤劳纯朴的威信各族儿女,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在这方热土上耕耘着希望、耕耘着幸福、耕耘着未来。一场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为目标,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农村能源建设和百千万帮扶工程的扶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加强领导 统筹全局一盘棋
为扎实抓好老区的开发建设,使老区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威信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工作放在促进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位,把开发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抓死抓牢。
近年来,威信县先后成立了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和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领导组,切实加大对老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立足“黑、红、绿”三篇文章的发展战略,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效益”的思路,提出老区开发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有限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并结合全县 “红色圣地、绿色家园”这一主题,最终编制形成《威信县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委书记龙进、县长吕磊等四套班子领导,亲历亲为,靠前指挥。大力推行“一帮三挂四整合”工作机制,建立县级领导挂村、部门驻组、干部包户挂钩帮建责任制,把资金整合、工程建设等任务明确到部门、到人。县、乡、村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县负总责,乡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扶贫开发热潮。
创新机制 战天斗地万象新
2004年,威信县被省定为“扶贫机制创新试点县”。面对新的机遇,威信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活贫困、生态贫困影响着建设小康的进程的县情和扶贫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威信县创新扶贫机制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推行参与式扶贫,因地制宜,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省委副书记、代理省长李纪恒,省扶贫办主任王智,省扶贫办副主任杨照辉,市委书记夜礼斌,市长刘建华,市委副书记李勇,市委常委、副市长邬永飞,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纳云德,市人大副主任陈绍余,市政府副市长胡月星、市扶贫办主任高顺照等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威信老区调研,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把脉会诊”。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关注下,威信县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实施的扶贫项目到村入户,基础设施建设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丧失生存条件地区纵深推进,共解决了1.8万人的温饱问题,使7.5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8亿元,信贷投入1.94亿元,先后在全县实施了整村推进、消除茅草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老区开发、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饮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农村贫困现状得到进一步缓解。近年来,全县启动实施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72个,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540万元,修建、改造公路200公里,修建便民桥8座,建人畜饮水工程34件,安装塑管135千米,建蓄水池123个 2077立方米,院坝硬化1436户49731平方米,连户路硬化132千米;累计投入易地开发扶贫资金2343万元,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29个,完成易地搬迁1066户4702人,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2694余万元实施安居工程和茅草房改造项目,解决了6735户3万多名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2008年以来,相继实施了水田花房子、扎西镇石坎村庄子上、旧城镇文兴村比一湾革命老区开发试点建设,完成投资133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30个。2006年以来,威信县财政直接投入1.1亿元(含贷款贴息),信贷投入1.21亿元,整合其他资金1.7亿元,完成民房改造6026户,建成各级新农村示范点302个,其中省级新农村重点建设村28个,省列村容村貌整治点22个,市级示范点5个,企业帮建示范点5个,县乡示范点242个。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威信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科技扶贫,创新发展模式,逐步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全县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2360万元,完成畜厩改造1039间22230平方米,新建蚕房750间17420平方米,新建烤烟房48间720平方米,建成黄牛冻改站1个,养猪2549头,养牛632头,稻田养鱼100亩,栽生姜、蔬菜、饲草等1241亩,发展蚕桑、甜柿、樱桃等经济林1194亩。项目覆盖91个村民小组4860户22703人,部分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为调整增收结构,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一核心,威信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民工培训和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来抓。
做大培强劳务输出产业,是群众增收的短期项目。威信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由扶贫、人力资金、职教等部门联合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近年以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32万人以上,做到了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贫困户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49.66万人次。
挂钩帮扶 春风雨露润万家
随着市委、市政府 “百千万帮扶工程” 的实施,不屈不挠的威信儿女继续着消灭贫困的长征。
“动真情、结对子、攀穷亲”,省、市、县、乡各部门及各级干部职工纷纷出动,本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及“综合开发、目标挂帅、农户参与、量力而行”的原则,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为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形成村有部门对口帮扶,户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的良性扶贫局面。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建立扶贫帮困基金,重点帮助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建立扶贫基金,开展“1+1”助学、助医活动,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子女就学难问题。
“穷在深山有远亲”这是“百千万帮扶工程”的真实写照。中国五矿、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银行、省体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委、市旅游局等中央、省、市级单位部门不远千里,深入挂钩扶贫点,与群众一道群策群力,理思路、谋发展,出资金、定项目,切实解决贫困山村吃水、用电、行路、上学、看病等难题。
春回大地人间暖,和风细雨润万家。一人出一把力,全社会共同参与,温暖的春天正悄悄向贫困群众走近。近年来,中央、省、市挂钩帮扶我县贫困村的单位部门,心系老区群众、心系老区发展,依托部门和岗位技术技能,为挂钩村送资金、送物资、送技术,着力扶持“亲家”走出贫困。全县12个工作组进驻12个特困村长期驻村帮扶,96个部门(含乡镇党委、政府)挂钩83个村,2093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2120户(其中县处级干部27名结对帮扶54户224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帮扶部门筹集各类扶贫资金过1332万元,帮助协调落实项目68个,实施水、.电、路、能源、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达113件,帮助3216名贫困学生上学。中国五矿筹资修建双河乡“宏基希望小学”,省工行捐资修建扎西镇桂花小学教学楼和维修扎岭小学,市委组织部筹资解决墨黑村8个自然村1500余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新建和改造16个自然村35公里的村组公路。
狠抓建设 革命老区换新貌
在老区开发建设中,按照“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原则,部门联合,整体联动,充分发挥老区群众主体作用,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美化村庄、新型能源建设多轮驱动,着力打造老区农民群众新生活。突出红色文化旅游基础建设,整合资金2000万元建成扎西红色文化广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花房子会址、庄子上会址等的改建和维修。同时,在 “花房子会议会址”所在地楼上、高坎实施革命老区开发试点建设,在庄子上实施老区项目开发,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巩固提升老区传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绿特产业,建设农家乐,强化劳务输出,不断增加老区群众收入,努力打造集游、玩、吃、住、娱相结合的“农家乐园”。
2010年,水田乡被确定为云南省革命老区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目前完成总投资11976.80万元,各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实施水田整乡推进项目一年多来,水田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初具规模,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村容村貌变化较大,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增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56元,比上年增加235元,增长10.1%。水田乡河坝村大坪小组村民魏孝平等群众开心地说:“党和政府不仅出钱给我们建沼气池、打水泥路、引自来水、架电线,还补助我家12000元改造住房、厨房和厕所。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我们还能住上几百平米的小洋楼。房子像别墅,环境大改观,产业有发展,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啊!”
今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首次在云南实施试点,且只有一个项目指标,项目专项资金1500万元。经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最终威信获得了云南省第一个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实施主体资格。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全县红色旅游路线的全面提升和打造,给力威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红色圣地、绿色家园”主题建设。
县委书记龙进在全县扶贫工作会议上说:“抓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尽管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但当前机遇难得,大有可为。我们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成就一番事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壮志,以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气魄,以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勇气,创造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威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红花朵朵开,暗香扑鼻来。作为昭通市参与云南省桥头堡建设、面向川南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开放重要走廊的威信,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涌动着追赶发展的滚滚热潮。站在新的起点上,威信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县四十二万各族人民,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再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