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奏响社区党建“四部曲”
作者:曹昌敏 发布时间:2011-11-15 16:22:17 点击率:22
创先争优活动中,威信县围绕和谐社区建设主题,不断深化以“三有一化”建设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着力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延伸党建触角,奏响“组织设置曲”
以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为抓手,全面推行“一社区一总支多支部”组织设置模式,增强社区党组织统领区域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规格上突破,强化区域领导核心地位。针对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和区域内各种组织不断增多的实际,在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社区成立党总支,在党员人数超过3名的居民小组、非公企业、民办学校和医院设立党支部,以此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目前,该县4个社区已分别设立一个党总支,在26个具备条件的居民小组、非公企业、民办学校和医院设立了党支部。
在纵向上延伸,增强区域党建运行效果。按照“地缘”关系,在108个楼道、小区、院落配备楼院楼栋长,既解决了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场地不足的难题,又把繁杂的社区党建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
在横向上拓宽,消除区域党建工作空白。积极探索“支部+协会+群团组织”、“团支部+青年中心”等组织设置模式,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两新”组织的双向联系制度,通过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和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等形式帮助“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如在瑞丰大酒店、四海电器商行分别建立党支部,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对辖区所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创新党员管理,奏响“党员管理曲”
针对社区党员分布比较散、来源千差万别的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四种模式”,不断增强新形势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在册党员实施“目标管理”。根据社区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制定“党员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党员日常培训教育和监督管理。同时,结合“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开展党员公开承诺,严格按照“五带头”标准评选星级党员,以此激发党员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激情和活力。
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将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和党员参加社区各类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的参考依据,形成在职党员所属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双向反馈”机制,让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内有单位管,八小时以外有社区管”。
对离退休党员实行“设岗管理”。根据离退休党员身体状况、年龄结构、专业特长等,对离退休党员实行“设岗定责”活动,设置政策宣传岗、矛盾调解岗、治安巡逻岗、文化传播岗、健身示范岗等岗位,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对流动党员实行“台账管理”。规范建立流动党员台帐,理清组织归属,对愿意将关系转到党员工作地或居住地所在区域性党组织的党员,实现全接纳;对愿意参加党员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党组织活动的党员,无论其组织关系是否在党员服务中心,实现全接纳,确保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
丰富党建内涵,奏响“党员服务曲”
以“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推手,以“三个面向”(面向残疾户、贫困户、下岗户、留守户等弱势群体的社区人性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为中心,组织和引领社区党支部、驻区单位党组织及社区广大党员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记录民情日记,建立民情台账;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与困难群众认“亲戚”、结“对子”,竭力帮助结对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以“共建创先争优·共创和谐社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户,广泛开展义诊、清洁、送水、送温暖等志愿服务,使每个楼栋、每个小区都有志愿者提供供水、清洁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积极打造融乡镇、社区、驻区单位和楼院为一体的“四级服务网络”。今年以来,社区426名党员共走访群众2600余户,结对困难群众406户,发放民情联系卡2600余张,记录民情日记1200余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1件次,发放农业科普知识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
拓展服务功能,奏响“便民服务曲”
规范农民服务站点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民服务站点功能,全面推行流动农民服务,把群众的事、有关群众的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集中办公便民。按照“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要求,整合社区卫生室、党员服务点等资源,严格按照6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要求建设社区农民服务点,集中办公场所对外办公,形成了相互衔接的服务链条,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流动服务利民。除在服务站点上开展便民服务外,社区积极响应县委开展流动农民服务的号召,把服务窗口向社区群众扩展前移,变群众“上门办”为干部 “入户办”、变群众“要我办”为干部“主动办”,成立流动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走街串户开展流动服务,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群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