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威信县公共文化建设纪实
作者:任宗富 发布时间:2011-11-14 22:28:48 点击率:31
近日,“百场演出进百村”文艺演出团来到威信县旧城镇,为该镇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本次演出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单人演唱、经典小品、舞台话剧等流行文化元素引来现场群众的一阵阵笑声;弘扬杨善洲精神的“杨善洲精神”双人颂表演让群众深入地了解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风采;极富地方特色的苗族歌舞表演和“花灯”表演让群众乐在其中。旧城镇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以上所述只是威信县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县城扎西体育广场、红色文化广场以及乡镇体育文化广场的建成让广大群众茶余饭后有了健身、休闲的场所;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为农村群众构建了学习科技知识、吸收致富信息的平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山村群众便捷地收听、收看到了广播、电视节目;“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工作原则,扎实有序推进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重建设,“四个到位”全面推动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相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该县公共文化建设的指导、统筹和协调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该县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下发《威信县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建立机制,完善奖惩,将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将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责任,把建设、改革、管理有机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抓好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资金投入到位。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为该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取得实效。截至2011年6月底,该县已累计投入2989万元资金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2830万元集中力量进行县城文化广场建设,投入150万元改造扎西体育馆大门,安装电视大屏幕,最大限度的满足县城居民娱乐、健身和文化需求;投入200万元完成了扎西会议会址小广场扩建工程;投入25万元完成了观斗山文物的维修工程。
资源整合到位。为集中力量搞好公共文化建设,县委、县政府充分整合好各类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建设。一是统一部署,科学选址,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整合土地资源;二是在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规划、设计、建设、督查等协调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快速、高效运行;三是充分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在全面推进建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亮点工程。
宣传引导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公共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和广泛宣传,形成了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重成效,人民受惠公共文化建设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该县注重整体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率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该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县公共文化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场演出进百村”惠民文艺演出全面推进。把“百场演出进百村”惠民文艺演出活动座作为解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看戏难问题、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群众喜见乐闻的文艺节目中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科技知识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内容。2010年 6月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180万元,组建了红色扎西艺术团,负责“百场演出进百村”文化下乡演出;积极扶持贴近群众生活、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原创文艺节目创作,截至目前,已编创经典节目50余个;同时,在各乡镇相继组织成立16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在乡镇党委的协调组织和县直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演出活动。2010年至今该县共完成“百场演出进百村”文艺演出活动200余场,14万余人次观看了演出,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有序开展。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05万元,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9年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威信县支中心和双河乡服务网点。2010年,在长安、水田、高田、三桃等四个乡建成乡镇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网点。今年共建设乡级网点2个,村级网点40个。目前,乡级网点已建成,村级网点正在建设。
乡镇文化站建设高标准实施。2008年以来,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支持下,该县投入资金245万元,分别在长安、旧城、水田、高田、三桃、庙沟等6个乡镇建设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今年罗布、麟凤、扎西等3个乡镇文化站在建。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均达30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了音响、电视等相关设备,形成功能齐全,造型美观的乡镇地标性建筑。
文体广场建设特色鲜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充分整合资源,分别在双河乡河沙沟、水田乡、扎西镇院子新场坝、长安乡天坪、水田乡河坝等地建设了5个农村文体活动广场。另有庙沟乡、麟凤乡斑鸠等文体活动广场在建。其中,双河河沙沟文体活动广场是县委、政府全力打造的公共文化建设的亮点工程。该工程投资概算约500万元,占地总面积9600平方米,由篮球场、舞台、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台、农民健身场地、村委会公共道路、绿化带、厕所、停车场等部分组成。涵盖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成人教育以及卫生服务等功能。该广场建成后,3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5100余群众有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
农家文化大院建设顺利实施。把农家文化大院建设作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全省整乡推进水田乡及庙沟乡大塘到双河乡谢家坳示范长廊沿线、扎西石坎一带选点打造。每个农家文化大院都分别配发了图书、书架、音响、电视等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开展各类活动。并由乡、村两级牵头,在农家文化大院开展技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受农村群众的好评。
2009至2010年,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02万元,完成了51个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今年投资50万元,启动了24个文化大院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常运转。2009年以来,该县紧紧把握国家启动20户以上通电村卫星直播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机遇,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高起点、高质量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550万元,完1326个自然村34757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该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边远村组群众逐步告别了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的历史。
重管理,建立文化便民长效机制
遵循建设求质量、建成求运用、运用重管理、服务促功能的管理服务模式,坚持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每个公共文化建设点由乡镇派专人挂钩管理,负责好设施的维护工作,为群众提供好服务,使各种设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作用。
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考核措施,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全力抓好公共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县公共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和相关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将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年度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推动该县公共文化工程早规划、早启动,高规格建设,早投入使用。成立公共文化建设督查组,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文艺活动的开展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督促及时整改,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