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
作者:中共永善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2-02-13 14:48:44 点击率:1
——永善县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
永善县委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县委常委分片联系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金江党建示范长廊创建,加强移民地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员干部下基层进农家、“四群”教育等主题活动,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1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1.5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90元,同比分别增长11.2%、27.43%、15%、8%。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全县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组织覆盖、阵地建设、素质提升、城乡共建等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一是注重基层打基础。以调整优化、应建尽建、拓展功能为目标,加大基层党组织的建立调整力度,新建和改设党组织23个,新建社会团体、民办医院、民办学校党支部4个,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14个村党总支部改设基层党委,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二是完善功能抓阵地。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晋级达标要求,着眼长远抓规划、提高标准做设计、加大投入补硬件、突出功能补软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800余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社区)活动场所18个。三是提升素质强队伍。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和流动党员管理,组织开展党员学习班、座谈会、走访慰问活动等,确保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经常化、全员化。利用乡镇党校、“三会一课”、以会代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强化党员教育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613名、培训党员4100余人次。四是突出重点抓示范。采取县委常委挂钩联系、县直部门结对帮建,把沿金沙江9个乡镇28个村(社区)打造成集党建、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党建示范长廊。狠抓“双百双千”创建,确定25个机关、农村、社区、学校党组织为“双百”示范点,分门别类制定创建标准和目标要求,88个机关单位帮带88个农村党组织,重点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上对进行帮带互动,整合协调各类帮带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细沙乡大同村、务基乡捏池村、黄华镇黄葛村,县法院、县地税、县政府办等一批农村和机关党组织创建成果丰硕、富有特色,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五是管用结合抓远教。狠抓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各个环节,创新“四簿一册”编印发放和报表填报工作,推行分片轮流组织收看远教节目等方式,开展远程教育进学校、进农家、进大棚、进基地活动,促进远程教育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帮助群众增收近1000万元。六是服务群众抓作风。以端正学风、改进文风、整治会风、转变工作作风、严肃纪律作风、大兴廉政之风为重点,狠抓机关作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部门和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现象。七是营造氛围抓宣传。坚持内外宣齐抓共促,组织开展“8月党建宣传月”活动,着力把党的形象树立起来、工作展示出来、声音传递开来,提高党员群众对党建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创办《永善党建》月刊,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农村工作通讯》、《云南日报》、《云南通讯》等中央、省级、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刊载党建文章300余篇,制作永久性党建宣传标语300余条、大型党建宣传牌30余幅,制作党建专题片5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抓党建促发展、创先进争优秀的浓厚氛围。
以“金江党建示范长廊”为载体,强化移民地区党建工作
全县上下把加强沿江移民乡镇村党组织建设作为移民工作决战决胜的坚强保障,在建强组织、配强队伍,创优环境、服务移民上狠下功夫,有力确保了援建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充实力量强队伍。实行县级领导担任移民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抽派60余名干部到移民乡镇、村(社区)挂职,增配移民村党(总)支部副书记36名,组建移民工作亲属队、移民政策宣讲团加强移民工作。二是开展活动聚人心。针对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委创新载体,开展“讲大局、守纪律、比奉献”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带头执行好移民政策法规。县、乡、村层层召开动员会议,县委常委分别深入各自所联系的移民乡镇亲自动员部署,并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如何服务移民工作,找差距、查原因、理思路、强施措、话整改,凝聚人心和力量,打破了移民工作的被动局面。三是发挥作用树形象。深入开展“帮扶一批困难移民、办好一批移民实事、解决一批移民问题、发展一批移民党员、树立一批移民典型”的“五个一”活动,县直部门组建21支移民工作队、9个乡镇设立移民服务中心、38个移民村设立移民服务点,落实“五到户一联系”工作职责,党员干部在移民一线宣讲政策、化解纠纷、解难帮困,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涌现出了廖冬梅、魏文杰等一大批移民工作先进个人。四是严格考核重实效。县委制定出台《移民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成立移民工作专门督查机构,将移民工作与干部选拔任用紧密挂钩,加强考核评价和日常监督管理,进一步激发了县乡村广大移民干部勇争一流、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以县乡换届为契机,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紧抓住县乡党委换届这一契机,严肃工作纪律、树立正确导向、坚持德才兼备,全面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优配强领导班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严明纪律抓换届。全县提出“三不乱”(不乱打听情况、不乱打招呼、不乱发议论)和“三快一严”(快受理、快查实、快办结,严处理)纪律要求,印发《换届纪律规定》卡片、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开展换届纪律谈话等方式,对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等相关纪律规定广泛学习宣传和检查测评,换届纪律知晓率达100%,换届风气满意度测评乡镇达97.16%、县委达100%,取得“三高、三满意”(代表出席率高、批复的候选人当选率高、当选的候选人得票率高,组织满意、代表满意、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二是坚持标准选干部。严格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关口,树立“以德为先、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差额选拔、任用提名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从移民工作、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识别和选拔干部,结合县乡党委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任免干部249名,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获得了较高的选人用人认知度、认可度、公信度。三是强化监督严管理。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谈心谈话、述职述廉、离任审计等相关规定,突出加强重点岗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要人员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掌握、提醒、警示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严肃查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全年,开展任免谈话249人次、经济责任审计30人次、科级干部述职述廉648人次、诫勉谈话4人次,签订廉政承诺书22人次。四是拓宽视野抓培训。创造性地开启了与国内一流院校的中长期“县校合作”干部培训模式,相继选派两批共100名科级以上干部赴浙江大学学习培训,进一步开阔了干部视野、转变了干部观念。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开展送训下乡10次,举办干部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1994人次。建立有利于克服工学矛盾的督学服务机制,扎实抓好干部在线教育,全县500余名干部在线参学率和合格率达到100%。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省、市干部调训25期87人次调训任务。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
以“人才强县”为目标,强化人才工作
制定出台全县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工作规划,明确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和有关要求,为“人才强县”战略和全县中长期人才发展工作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组织各乡镇各部门积极收集整理各类专业人才信息资料,建成种类较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全县基本人才信息库和分类别人才库,为掌握全县人才存量情况,动态比较分析全县各类人才增长形势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数据支持。做好市委联系专家推荐工作,通过积极推荐,有2名干部被列入市委联系专家行列。建立县委联系专家管理服务机制,经过民主推荐、组织审核,推荐各类专家、人才共48名人选,筛选组成县委联系专家组。认真组织开展“兴昭人才奖”人选审核申报,通过层层筛选推荐,黄华镇青年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徐英荣获“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奖”殊荣。
以“十大行动”为抓手,强化组工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关于在组织人事系统抓好“十大行动”的安排部署,积极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唱红歌、讲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先进事迹专题片、“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人”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强化组工干部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明确和落实组工干部信息宣传稿件、工作调研文章的撰写任务,抓好组工干部党建业务知识的经常培训,着力培养一支能思、会说、善写、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组工干部队伍。通过定目标、找差距、比成效,组织开展先进科室和工作标兵等的评选,共评选出先进科室3个、优秀组工干部4名、好公文6篇。以李林森、王彦生、杜洪英等组工干部先进典型为学习榜样,通过事迹宣讲、交流心得、撰写体会等方式,引导组工干部学先进、争优秀,努力打造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共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议5次,组工干部共撰写学习先进典型心得体会58篇、文学作品16篇。组织部积极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做好移民工作,抽派干部驻扎搬迁一线献计出力、解难帮困,帮助联系挂钩的青胜乡在全县率先完成了24户116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结合“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四群”教育等活动,全体组工干部深入挂钩扶贫的细沙乡阳堡村认“亲戚”、交朋友、访民情、解民忧,共结对27户“亲戚”,帮助结对群众和全村在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使组工干部在深入基层一线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