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阵地在农村 课堂在农村
作者:杨 磊 杨若兰 苏云慧 发布时间:2016/9/12 10:43:36
——祥云县退休老干部赵祖龙先进事迹
坚守初心 必能行稳致远
赵祖龙是云南开远人,50多年来,把全部的热爱和眷恋都给予了第二故乡——革命老区祥云。
“革命老区”四个字满满地占据了赵祖龙心底,他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为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汗水和毕生智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50多年来,赵祖龙不移其心、不改其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无私奉献,播撒科技火种,在祥云红土地上结下了一个个“科技兴农”硕果,“让老区人民富起来,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梦想。”为实现最大梦想,年逾七十,他仍奔走于田间地头、山坡丘陵,数十年如一日地“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把情感融汇在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把耕耘的汗水洒在老区农民致富的土地上,把课堂安放在老区的田间地头。他绝不让群众吃亏,挑选产业带头企业,不利于群众发展的他一律拒绝,他说:“农民群众输不起。”
他用所拥有的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以及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在祥云红土地上,在百姓心底矗立起一座绿色的丰碑。
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当前我州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要以赵祖龙为镜,具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不负时代所望、不负人民重托,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9月1日下午,祥云县祥城镇芮家营320国道旁的400亩烟田,一株株烤烟整齐如仪仗队方阵,满眼翠绿一直铺到青海湖畔。“这就是我们烤烟规模化种植的‘大三线’,横看一条线,直看一条线,斜看一条线。”站在烟田旁,年逾古稀的赵祖龙兴致勃勃地向参观者介绍芮家营的“科技兴农”模式,声如洪钟,话语掷地有声。临走,又不忘叮嘱芮家营社区村民委员会的干部:“你们还是要尽快把豌豆种下去,争取在中秋之前种完,才能长得好。”
芮家营社区村民委员会是祥云县“以农实现小康”的典范,1998年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小康村”。“芮家营的富足,离不开赵主任的帮助。”芮家营村支书杨家富说。
赵祖龙生于1939年,云南开远人。1959年从大理农校毕业分配到祥云工作,此后,一直未离开过祥云。57年来,赵祖龙把农村作为阵地,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倾注了他所拥有的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以及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把农业科技的种子撒播在了祥云的山山水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科技种子结出致富果
“赵主任是1990年左右来到我们芮家营村的,他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农民增收,首先要把农民的思想统一到科技上来。’”杨家富回忆说,当时他26岁,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赵祖龙当时是祥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那时候,我们的农业种植还是粗放耕种模式,自己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村委会也没有科学种植意识。赵主任来了以后,教我们开始实施科学连片种植。”杨家富说,然而万事开头难,规模化种植一开始受到了一些群众的反对,有些人则持怀疑态度:“这是不是搞形式,为了图好看?”为此,赵祖龙在村里住了下来,白天到田间指导科技种植,晚上与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芮元珍说:“赵主任一点架子也没有,不仅非常耐心地教我们科技知识,还与我们一起下地劳作。每天早上八点钟出门,就在田间看到他的身影。”
经过亲自示范、悉心教导和耐心地做工作,科技很快在芮家营发挥效力——51.792亩定位田上,创造了3年平均每亩年总产1813.45公斤的奇迹;“早熟大蒜——优质烤烟”种植模式,在1500多亩旱地上实现了年平均亩产值5000多元的发展目标;营养袋育苗移栽、烤烟单垄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旱作立体多熟制种植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应用,探索出了一条在人均0.76亩耕地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013年,芮家营社区村民委员会农民人均纯收入7933元。“科技兴农”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靠科技致富”的思想在芮家营根深蒂固,曾经持反对意见的村民成了科学种植带头人,有的村民还凭借自己的“技术”到外村包别人的地耕种。
“我们芮家营现在人人都讲科学,种的是现代化、规模化的科技田。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孩子,这些年村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受益于赵主任当年到我们这里大力推广科技种植。”村民严顺祥说。
科技理念成就致富路
“我的阵地在农村,课堂在农村,我要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尽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赵祖龙经常这样跟人说。
赵祖龙曾经担任过祥云县政府副县长、祥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却始终以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自居。在职40年里,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9项,多次被省州县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9年退休后,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广阔农村。在田间地头、在山丘果园,在示范区、在产业基地……他马不停蹄,风风火火,授业解惑,精神百倍,声音响亮。
从2008年开始,他还带领祥云县老科协专家组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机关单位,开展“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科技知识。目前,已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53场,77548人参加了听讲。
赵祖龙说:“农村需要科学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所以,虽年近八旬,他至今仍活跃在祥云的田间地头,科技理念在祥云红土地上,成就了一个个“品牌”——
2003年,他帮助下庄镇水盆铺村发展生态农业,建起了千亩油桃园,新建沼气池593口,形成“猪—沼—果”生态经济模式。2014年,水盆铺村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2005年,他引进云南红梨,在刘厂镇大波那村洪水塘定植了534亩,从放线、打塘、定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疏果、套袋、采摘,全程亲自提供技术服务,创新了“大群体、高密度、规范化、宽行距、窄株距”的栽培模式,形成适宜全县的红梨生产规范技术,打响了云南红梨祥云品牌。2014年,全县云南红梨种植面积25738亩,产量2.2万吨,产值1.56亿元,成为祥云县继烤烟、蚕桑后的又一个亿元优势产业。
用科学创新精神,帮助王家庄革命老区大力推广抗旱减灾技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战胜了持续7年的严重干旱,推动王家庄经济翻番……
用科技绿了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赵祖龙撒播下的科技种子在祥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红土地上释放了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