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下足“绣花功” 攻坚托起“小康梦”
作者:果文杰 发布时间:2017/7/24 10:27:32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宾川县高度关注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边远山区,围绕精准帮扶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探索变“输血”为“造血”的山区扶贫路径,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在实践中,宾川县平川镇得底么村建立起的“党支部+电商+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得底么群众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值得剖析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找准“致贫病因”。平川镇得底么村是宾川县23个贫困村之一,共有8个村民小组,288户1148人,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591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宾川县通过组织5轮“挂包帮、转走访”,进家入户精准识别,找准了得底么村的致贫根源: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瓶颈”制约明显;三是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四是产业发展基础差,贫困户增收困难。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分散在深山沟壑,不能形成商品,不能变成货币,这是影响和制约贫困户增收的“瓶颈”。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宾川县与挂钩联系的省邮政公司深入调研,达成一致共识,认为用现代的“互联网+”模式,把群众的“好东西”卖出去,从而实现群众增收脱贫,是解决得底么村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
(二)支部引领,构筑“发展平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基层党组织是关键。为了实现精准帮扶,平川镇党委指导村党总支成立了得底么营销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组建了党支部。由党支部加强与挂包单位的协调联系,定期与驻村工作队员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并以此作为群众生产发展的“风向标”,落实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有序衔接。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党支部负责做好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号召党员带头种养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打消群众顾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产品收购环节上,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共同参与,按照党员分片负责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组织产品收购,让群众销售方便、卖得放心。
(三)电商开路,搭建“致富金桥”。2016年1月在挂包单位的帮助下,得底么村搭建了“得底么扶贫”移动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建立“云邮机关扶贫平台”3个微信群,推广使用“得底么电商扶贫”APP平台。在平川镇党委的领导和村党总支的统筹下,依托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有效把得底么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党员带头示范,组织贫困群众上山采摘橄榄、菌类,田里种植大豆、玉米,家中养殖黑山羊、土鸡、生猪等,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收购,贫困户劳动力参加集中宰杀、包装;省邮政分公司在得底么村捐建食品冷库、生产操作间和原料间,逐步构成以村委会为中心的一级分仓,昆明地区冷链总仓、冷链车、B2B2C系统,建立了能支撑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仓储体系;省邮政公司直属机关工会和单位食堂等成立专人对接供货,初步形成了采后处理、预包装、冷库仓储、打包寄递、干线运输、终端投递的完整供应链。
(四)思想为本,实现“标本兼治”。“治病需治本,治穷先治愚。”脱贫攻坚,扶志、扶智是难点,也是关键点。群众难说通,就先从党员抓起。通过讲党课、支部会,学文件、看影片,引导发展理念、树立发展思维,这是村党总支和合作社党支部努力在做,也是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党员意识上去了,再分步推广、逐步铺开,采取“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方式,最终在全村形成积极向上、争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获得收入,让贫困户主动参加进来、参与其中。2016年,省邮政公司挂钩的36户贫困户通过销售自家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和参与合作社分拣、宰杀、包装获取劳务收入,每户平均增收13746.20元,人均增收2749.24元。
(五)质量为要,树立“品牌意识”。面对市场,就得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共识;山区农副产品的优势在质而不在量,这也是党支部一直在向群众宣传的重点。为确保质量,得底么突出山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念好“山”字经,在“绿”字上做文章,花大力气打造山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宣传推广、扩大影响”的发展思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优质林果、绿色菜,有机食品、放心肉”为品牌的山区生态农业。截至2017年3月底,全村共向外输送贫困户的优质农产品(生态鸡、猪、羊、核桃、枇杷、蜂蜜、橄榄、山药、土豆等)7批(次),共计60000余单,销售达176万余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700元以上。
二、取得成效与经验
对邮政电商扶贫“得底么模式”进行剖析,其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就是“党支部+电商+贫困户”。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群众优势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户找到了长期稳定的致富增收路子,增强了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
(一)“闯”出了新路子。该模式创造了山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带动了山区贫困地区种养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商品市场的活跃和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的不断改善,成为了山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有效实现了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节支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电商增加了收入,缩小了与其他农户的收入差距;山区贫困群众还可以通过电商网店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既方便了生活,也减少了支出。
(二)“探”出了新经验。该模式为扶贫挂包单位精准帮扶、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找准了切入点、支撑点、化解点、着力点,实现了产品与消费的精准对接,增加了贫困户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让贫困户在农产品电商扶贫中实现增收脱贫。同时,为宾川补齐全县农产品上行销售短板,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电商扶贫的成功实践经验。
(三)“卖”出了新局面。该模式缓解了山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打破了长期以来山区贫困地区受交通、物流、市场、信息等多种因素制约,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窘境,破解了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不能形成商品、变成货币的瓶颈,不仅卖出去,还卖出好价钱;城市居民也享受到了贫困地区的绿色、有机、安全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双赢。
(四)“改”出了新活力。该模式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群众对这种模式的不断理解,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适合网络销售的农特产品,倒逼了山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断转变,通过帮扶单位主导、支部倡导、群众广泛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山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干部群众的思路更宽了,眼界更高了,市场理念更强了,品控意识更浓了。
依托党组织的力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得底么在穷山沟里构建起了“地方团队”,搭建起了“致富金桥”。相信随着商品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团队的进一步强大,品牌的进一步建立,得底么村在“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电商扶贫的路上必将越走越远,也必将为贫困山区破解优质农产品卖难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