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党员带头干 群众感党恩
作者:罗帮义 发布时间:2018/12/11 10:10:02
——云龙县民建乡边江村丙栗坝易地搬迁见闻
11月29日,经过6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我州最边远的乡镇——云龙县民建乡边江村。边江村位于怒江东岸,东接民建乡布麻村,西与怒江州上江镇隔江相望,南连民建乡岔花村,北通怒江州六库镇,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605户、18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613人,属深度贫困村。丙栗坝是边江村中丙栗、下丙栗、丙栗新村、丙栗北村以及周边土地的总称,坝区常住农户385户1222人(含2018年搬迁户73户、288人),住户大多是白族和汉族。
郑学张的心里话
走进下丙栗易地扶贫搬迁点,81岁的郑学张老人正在自家庭院前整理着绿油油的蔬菜,门口柱子上贴着“同奔小康当念党恩 脱贫致富须靠自家”的对联,客厅里挂着习总书记到大理考察的图片。
看到我们,老人用沾满泥土的双手高兴地拉着我们到客厅坐下,他说:“活到八十多,做梦也没有想到党的政策有这么好,让我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老人告诉我们,儿子孙子在挂钩党员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学到技术后,孙子到江苏打工,儿子也在怒江做泥水活,每个月总收入8000多元,遇到困难,党支部的党员都来帮助解决。“我总告诉家人,有这样好的政策、有这样好的工作队,自己要顶在前面干,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要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他还告诉我们,对联是6月20日搬迁那天他的孙子从江苏请人写好后邮寄回来的,对联的内容他相当满意。
爱管闲事的老党员蒋德权
在搬迁户倪生荣家,73岁的老党员蒋德权正在做倪生荣的工作,原因是倪生荣搬迁后一直不想拆除过去的旧房子。
蒋德权当了近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将100户群众从山头搬迁到下丙栗的第一个带头人。他说,自己始终没有忘记是一名共产党员,看到群众有难处自己总是要去管,大家给他取个绰号“管闲事老倌”。他回忆说,1996年他号召100户村民搬迁时,政府每户给2000元补助,当时水、电、路都不通,全靠自己双手来建。为了让群众有出路,他根据地理位置和实际条件,给每家发一杆秤,鼓励搬迁群众种蔬菜到六库卖,并组织人学习泥水活,学到一技之长后到怒江各地承包活计做。如今,第一批搬迁群众都有不错的家庭收入。他还告诉我们,党的政策好,现在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可以在村里就读,村里过去大多是文盲,现在已出了7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在村委会我们还了解到,蒋德权为建幼儿园还动员儿子无偿提供自家土地,大家都喜欢这个“管闲事老倌”,党员都以他为榜样为群众办实事。
干部干在一线顶在难处
民建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做好边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乡党委政府在搬迁点成立指挥部,党政领导班子吃住在一线,奋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
组织堡垒建在一线,高举旗帜聚力量。搬迁点成立临时党支部,8名涉及搬迁的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群众宣传易地搬迁政策,主动调解施工矛盾,积极协调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积极为群众增收谋划,采取“党支部+施工方+监理方+建档立卡务工队”的管理模式牵头组建了建档立卡务工队,不仅解决了15名搬迁户劳动力的短期就业,还让搬迁户以建设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边工作边监督。
发展规划定在一线,谋篇布局绘蓝图。易地搬迁指挥部从边江村气候、村情以及搬迁群众生产条件实际出发,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火龙果、芒果为主的特色热带水果“庭院经济”,在搬迁群众的房前、屋后、院场里种上一棵棵“摇钱树”。易地搬迁指挥部认真谋划搬迁点建设,积极协调易地搬迁点防洪冲沟建设项目、搬迁点人饮工程项目、进场路和附属设施建设项目,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