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炉匠”的精彩人生
作者:杨莉 刘娜 发布时间:2018/12/26 14:16:07
四十载春华秋实,祥云县沙龙镇青海营村村民曹立国,致力于传承祥云“小炉匠”技艺,一锤锤敲出精美器具,一笔笔书写精彩人生。改革开放四十年,他完成了从一个学徒工到民族文化传承人、技能名匠的华丽转身。
祥云,干旱缺水。自古就流传着“穷走夷方,饿奔厂”的俗语,说的就是祥云上川坝百姓,遇上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干旱年景,收成少时,往往会挑着补锅、做首饰的家当,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小炉匠”,或者到缅甸老银厂背矿,添补家用。因此,“小炉匠”成为祥云男子谋生的绝技,代代相传,尤以祥云青海湖周边最为推崇。曹立国就是青海湖畔青海营村的村民,1979年初中毕业的曹立国,拜在姑父门下,学习小炉匠技艺。“由于我们岁数小,在生产队做不下农活,只有出去跟师傅学点手艺。过去叫讨生活了嘛,比在家里好得多。”曹立国说。
从此,曹立国就和父辈一样,学习制作各种金属的实用器具和纯银首饰。两年的学徒期满后,曹立国成功出师,挑起炉匠家什,辗转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做起了“小炉匠”。先后到过四川凉山、西藏那曲。1990年,已经娶妻生子的曹立国,回乡定居,在家里开起了手工加工小作坊,将产品批发给周边的经纪人,带到外地销售。2011年,日子渐渐富裕的曹立国,针对手工艺品加工,对身体条件要求不高,残疾人也能通过加工手工制品养活自己的特点,在家里办起了残疾人手工艺品加工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朋友创业。祥云米甸镇清涧美的残疾女孩杨莹莹,就是其中的一位。2011年学成后,杨莹莹就一直在曹立国的加工作坊里工作,走上了自食其力之路。“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师傅耐心也好,教我们也教得好。做错了又叫我们重来,对我们特别照顾,特别好。”杨莹莹说。
5年前,已经从业37年的曹立国,先后教出了100多位徒弟,对传统的器具、首饰制作技术已经烂熟于心。徒弟们觉得曹师傅有精湛的制作工艺,总是做传统饰品可惜了,何不如趁年富力强之时,推陈出新,设计一些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时代特色的作品,增加制作品种的同时,也将之流传后世,供后来者学习借鉴。从此,曹立国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尝试,先后设计出“大展宏图、马到成功、玉兔东升、火锅、大门拉环”等作品,特别其中的实用器具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曹立国自豪地说:“我觉得我目前设计的最好的作品,一个是火锅、一个是大展宏图工艺品,还有一个大门的拉环,这三样东西已经形成批量生产,闯出了市场,我非常满意。”
从此,曹立国走上了新品设计之路,并参加了各种庆典活动的吉祥物和云南文博会作品设计,并多次拿到多个奖项。2017年被评为“县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1月被云南省人社厅命名为“第一届云岭技能工匠”,2018年9月被评为祥云“技能名匠”。到他家采访时,正碰上老曹师傅和妻子在院子里设计作品,那认真劲让人感动。近期,曹立国是这样打算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已经定了在我们祥云举办。我作为一个祥云人,要给祥云争光,不能给我们祥云的‘小炉匠’丢脸。”
2016年,曹立国还成立了云南省“小炉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传承制作技艺,将祥云“小炉匠”品牌做大做强。 如今,他的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达到400多个,每年的总产值达到70多万元,还带动10户农户走上了依靠手工艺品制作致富的路子。如今的曹立国,已经是传承人,更是祥云名匠。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曹立国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说:“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我从一个草根老百姓,变成了一个‘小炉匠’技师,技能工匠,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未来,我还将在创意的道路上,苦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