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小康战贫困——大理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之十三
作者:杨若兰 发布时间:2018/12/26 11:06:26
四十载风云激荡,四十载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大理州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1978年,全州近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未解决温饱,到今天,全州360多万人口中还有11.18万尚未摆脱贫困。
消除贫困从未停歇
大理,虽然有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相伴,但长期以来,偏远、山区、闭塞……一直阻碍着经济发展,困扰着群众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白州儿女不惧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始终与贫困作斗争。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大理州扶贫开发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1978年—198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对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部分民族地区采取救济借贷、民族补助金等“输血式”扶贫的方针,以及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我州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人口的近三分之二下降到82万人左右。
二是扶贫开发起步阶段(1986年—1993年)。这一阶段是大理州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扶贫工作的起步阶段。1986年,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若干政策的规定》,制定了贫困地区的16条优惠政策措施,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一系列减免税费、增加补助等政策和“化肥、农药、科技三上山”温饱工程。按当时的温饱标准,全州贫困人口由82.13万人下降到了60.95万人。
三是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2000年)。州政府制定了《七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用7年时间解决全州7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10个贫困县和50个扶贫攻坚乡(其中省定47个,州定3个)为主战场,规划到乡、项目到村、扶持到户。本阶段,全州累计解决5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是整村推进阶段(2001年—2010年)。这一阶段,扶贫开发从救济式扶贫为主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2001年,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01-2010年)》,重点实施400个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村级扶贫规划和500个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安居温饱村建设,着力抓好安居、村容村貌整治、通电、通路、林果、畜牧、能源、通讯、教科、文化“十大扶贫工程”。2005年9月,州委、州人民政府又印发《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五年行动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了502个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
回望过去,全州各族同胞消除贫困的行动从未停歇,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农民生活极大改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精准扶贫加快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工作安排,扶贫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站在历史的潮头,苍洱大地也迎来新一轮腾飞。
大理州举全州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在精准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健康、住房、社会保障等扶贫措施上持续发力。
通过精准施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全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7895.681公里,全州乡镇、行政村通畅率达100%;一道道水渠遍布乡野,全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6%,实施贫困地区农田水利项目197件;一根根电杆伫立村寨,全州自然村通380伏动力电率达99.42%,行政村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州行政村和人口集中的自然村都有了文体活动场所……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卫生厕所改造等一项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贫困地区变美变靓。
贫困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和易地扶贫搬迁双线推进,实施了危房改造23万多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672户,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全州1060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达标,2015年以来投入31.35亿元资助学生414.78万人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州12个县市均实现有一所二级甲等水平医院,110个乡镇均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1093个行政村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078个,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让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全州7.13万户17.2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财产人身组合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兜住了贫困群众生活底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理州在产业、就业扶贫上持续发力。目前,产业扶贫已覆盖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73万户40.73万人,产业收入占脱贫家庭收入的比例达55%,实现年人均增收1720元。2016年以来,累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18845人次,实现新增转移就业97557人,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0.88万元。产业和就业两业齐飞、长短结合,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共减贫30.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1.62%降至2017年底的4.02%,在大理州的减贫史上又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逐梦小康一往无前
今年9月,祥云、宾川、鹤庆、巍山、洱源5个贫困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成为2017年度的脱贫摘帽县,大理州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减少。至此,大理州11个贫困县减为6个,34个贫困乡镇减为10个,541个贫困村减为213个,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如今,大理州继续向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攻坚,誓将攻克深度贫困。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陈豪书记指示精神加快云龙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向云龙县和5个深度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及505个州市交界地区结合部自然村宣战。
令旗所指,冲锋号随即响彻大地,“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的专项行动在全州深度贫困地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级领导干部以“坚中之坚我先上、难中之难我先干、困中之困我先帮”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消除贫困,逐梦小康,一直是大理人民的夙愿。站在新的起点,白州儿女豪情满怀,苍洱大地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