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决战脱贫攻坚 担当作为决胜全面小康
作者:段冬梅 发布时间:2018/8/27 16:18:39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和省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当前,云龙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陈豪书记对云龙工作的指示要求,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硬仗。脱贫攻坚是当前最重大政治任务、最首要工作要求、最基本底线目标。在云龙548公里的县界中,有217公里与列入“三区三州”的怒江州山水相连,深度贫困乡镇数量占大理州的80%,通过逐年攻坚,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至12.24%,但还有39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24个)、20772人未脱贫,尤其是州(市)、县、乡、村结合部的18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组)贫困发生率高达33.6%。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必须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落实精准要求,严格时间节点和工作坐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脱贫摘帽退出作为先决条件。聚焦“弱”在基础设施,围绕群众出行难、饮水难、自然村未通动力电和新增零散搬迁户未通电、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迎检验收等薄弱环节,精准夯实基础短板;聚焦“难”在产业增收,积极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更加密切贫困户与经济实体之间的利益链接,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和精准到户水平,精准推进产业扶贫“两个全覆盖”;聚焦“急”在资金整合,把自筹投入、争取上级支持、发动社会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推动资源向深度贫困乡村倾斜,精准啃下“硬骨头”。
发挥生态优势绿色发展,着力建好宜居宜业美丽城乡。生态美,云龙就美;生态兴,云龙就兴。沘江、澜沧江、怒江“三江”纵贯县境,造就了云龙大山大水之美和生态环境之美,全县林地面积、国有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分别占大理州的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7.52%,高于全州、全省平均水平。建设美丽云南首先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开始,把云龙作为建设美丽云南、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板块,坚守生态优先底线不动摇,让云龙的“绿水青山”成为推动发展的“金山银山”。坚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深入推进“森林云龙”建设,抓实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和清洁能源推广使用,促进生态环境大保护;坚持“绿色规划”发展,按照“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美化绿化、生态修复等工作相互结合,着力建设“一区两坝三江四路”绿色带,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实现双赢;坚持全民参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村规民约在引导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着力在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治乱攻坚、村容村貌提升、增绿美化四个专项行动,营造清清爽爽、整整洁洁、卫卫生生的城乡人居环境。
集中力量打好“三张牌”,以抓规划兴产业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为基础,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脱贫攻坚成果要用乡村振兴来巩固。打好“绿色食品”牌,发挥5个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及中药材、泡核桃等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澜沧江、怒江沿线热区气候优势,着力在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回补老百姓收益等方面下功夫,把民建乡“两坝”建设成为面向怒江的“菜篮子”“果篮子”基地,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好“绿色能源”牌,发挥云龙地处滇西“三江成矿带”、水电装机占大理州总量的21.2%的资源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金沙江和澜沧江清洁能源基地”的重大机遇,打开眼界、打开思维,着重在水电硅材、信息数据等新兴产业及载能产业的招商引资上求突破,把漕涧工业核心区建成清洁载能产业园区,并积极争创省级工业园区,推动清洁载能产业发展;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立足大山大水之大美,在强化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供给的基础上,向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的更高层次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澜沧江自驾游精品线路带动全域文化旅游发展全面提速,逐步形成“三区三带、三江并流”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以抓党建严作风强攻坚保障。“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脱贫攻坚和推动发展的成效如何,反映的是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和作风状态,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创一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辩证看待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主动融入省州发展大局,坚决摒弃云龙地处偏远难有作为的消极心态,思想再统一、信心再提振,凝聚起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合力,统一思想大干一场,解放思想快进一步;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巩固年”,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凝聚群众、狠抓落实、担当作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关怀力度,推动干部敏锐一点、用心一点、扎实一点、抓紧一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以实干争先,以实干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