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乡土人才成创富带富中坚力量
作者:赵春祺 发布时间:2019/4/2 8:31:27
“想象力要丰富,即便是不会雕,也要先把你要雕的东西在头脑中栩栩如生地展现,这样你的画面感才慢慢培养起来。”每天清晨,“剑川名匠”段德坤的一天从在技能大师工作室耐心细致教授弟子开始。段德坤是剑川石雕的领军人物,也是云南省石雕行业唯一的“云岭首席技师”。从16岁开始从艺石雕,至今已有35个年头,从1985年至今,带出石雕弟子500余人,组建了梅园石雕协会,注册了“梅园石雕”商标,成为深受乡里爱戴尊敬,有影响力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该县强化牵头抓总,通过培优、搭台、活用,把乡土人才聚集在脱贫攻坚一线,手把手教群众做,一心一意带群众干,让群众跟着乡土人才苦干实干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一线优选乡土人才。按照群众基础好、参与度广、见效益快的标准,优选木雕、石雕、刺绣、土陶等行业的精英进行选育培养。出台《剑川名匠评选办法》,先后两届,在脱贫攻坚一线评选出18名涵盖不同类别的“剑川名匠”,给每人1万元工作经费支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提升技能,由18名“剑川名匠”培养了2000多名行业骨干。制定了《剑川县白族传统工匠评选办法》,组织专家学者分实践、理论和社会评价等对1036名能掌墨的大木作工匠进行严格考核,对55名进行资质认证,其中认定为大师级的14名、高级18名、中级23名,有效带动其他大木作工匠提升技能。实施“剑川乡贤”选育工程,选聘9名“剑川乡贤”,制作形成“剑川乡贤”榜,在全县上下广泛宣传乡贤事迹,推动乡贤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群众家门口为乡土人才搭台。结合全县产业布局,按照发挥特长、就近工作、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在群众的家门口建产业、成立合作组织、传习馆等,积极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先后建立木雕文化园区1个、石雕文化园1个,正在建设木雕旅游小镇1个,组建46个专业人才合作社、协会,成立木雕、石雕等生产加工销售公司22个,成立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传习所等9个传习所(传承基地)。利用各种节庆活动,为乡土人才搭建拓宽视野、竞技交流的舞台,举办剑川木雕艺术博览会暨剑川木雕文化节,组织开展旅游产品创意雕刻大赛、传统古建筑艺术成果展、民间绝活技艺展示的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开展了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化旅游小商品包装设计大赛、“手工剑川·走进生活”旅游商品创意大赛等。
扶贫产业链上让乡土人才有为。建档立册分类动态管理乡土人才队伍。在全县木雕、石雕、刺绣、种植业等扶贫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把乡土人才精准选派到产业链上。由名匠带动骨干、骨干挂钩贫困群众,在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技能、生产、销售等。比如,成立了6个木雕石雕企业名匠工作室,由名匠带头负责,分领域、分片区走村入户开展技能培训。近三年来,全县共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184个班次,培训人才2万余人次,有效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目前,剑川木雕、石雕、布扎、刺绣、黑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产业总值逾3.5亿元,乡土人才从乡土选拔,又在乡土成长,成为脱贫攻坚、创富带富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