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街镇积极探索党建融入新模式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7/8/28 15:47:16 点击率:25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五街镇党委结合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电子商务、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围绕“一镇两推三带六工程”的党建工作思路,制定下发了“党建+5”等系列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实施“党建+5”工作新模式,为抓好“基层党建提升年”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党建与产业融合 促农民增收
一是建强一批产业组织堡垒。充分发挥五街区位和高寒冷凉气候优势,围绕把五街打造成“山区乡镇乃至祥云景东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和加工基地”的目标,积极实施“产业党建”致富工程,全镇建立产业党支部39个,有党员892名。充分发挥产业党支部技术优势和支部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野生菌、核桃、洋芋、萝卜和畜牧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咪黑们封山育林育菌党支部党员罗兴宝带领本村7户农户承包集体山林,仅采摘野生菌户均增收就达1.5万元以上;华双刺绣协会党支部培养农村致富先锋133名,带动了全镇彝绣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一批党员服务队伍。采取镇级职能站所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联建共建,组建了一支由镇级站所党员科技干部、村委会农科员和林管员等几大员、党员科技示范户共338人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为全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销服务。三是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培育了野生菌、萝卜、马铃薯、白芸豆、核桃、魔芋、烤烟、畜牧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实施封山育林育菌面积达16万亩,野生菌收入达2860万元;种植萝卜1.6万亩,实现产值4800万元;种植烤烟5090亩,实现产值2019万元;种植马铃薯1.5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种植核桃11万亩,实现产值2160万元;种植魔芋5000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畜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值8400万元。四是创建一批党建示范基地。建成了半雾山松茸基地、稍箕地核桃种植基地、平田村魔芋种植基地等17个党组织产业示范基地,增强示范效果。五是培树一批党员致富先锋。实施“三个培养”,把群众中的专业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群众的致富带头人,把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开展 “三学三争”活动,培树了罗开任、罗开旺、罗旺军等一大批党员致富先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49元。
探索党建与项目融合 促项目建设
积极探索项目党建工作新机制,结合重点项目的实施,按照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先后成立了草甸发水库协调、五街集镇和南景公路建设协调、打挂山风电场建设协调等项目建设及协调工作临时党支部。一是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通过项目建设及协调工作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把党的领导力量直接沉到基层、落到一线,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党支部参与到协调和决策的全过程,主动作为、敢地担当,抓住了工作时机,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效果,为干部群众立起了标杆。二是着力破解工作难题。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党支部党员吃住在一线,一道进村入户,一起分析问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直面问题。通真心、诚心、耐心,实招、实事、实惠,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了项目工作迎刃而解。三是在一线锻炼党员干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情况在一线掌握,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的一线工作法,以项目和临时指挥部为家,在实践中磨炼,提高了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矛盾、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真正锻炼了党员干部。四是为推动其它工作积累经验。积极总结在项目推进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我们深刻认真到,破解重点项目难题,要通过与群众零距离的接触,培养亲民爱民的鱼水情怀,融洽干部群众的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工作、办事情的成效究竟如何,要让实践来检验,让群众得实惠,由人民来评判,全镇重点项目建设得以快速推进,为实现富民强镇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党建与电商融合 促电商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基层组织争先引领电子商务。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契机,围绕电商做文章、想办法,积极与神州买卖提和国资商城合作,建成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14个,顺丰、申通、中通等6家物流公司在五街镇设立了服务点。搭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发展农村电商的战斗堡垒。二是树好一面旗帜,党员干部率先实践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以标杆引导群众,以旗帜号召群众。如中村党总支委员罗旺军通过参加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萌生了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想法,于2016年3月创办了南华县“小彝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通“小彝哥云南特产美食店”淘宝店,与周边的13个村委会签订了农特产品购销合同,并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价收购贫困户农特产品。洋芋、萝卜、野生菌等10余个农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淘宝网、天猫等门户网站开通为村民代购商品业务,2016年实现网上销售176万元。三是拓展一个阵地,村级场所优先服务电子商务。按照“整合功能、延伸服务、便民为民”的思路,以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将电子商务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内容,作为电商向农村发展的前沿阵地,拓展村级便民服务范围。四是构筑一张网络,服务平台深度融入电子商务。依托已建成的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免费为电子商务提供网络、设备和技术支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优先发展电商,延伸“帮代办”服务链条,为群众提供网货进村和山货销售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效益,增加村民收入,让群众得到了“党建+电子商务”带来的实惠。
探索党建与脱贫融合 促脱贫攻坚
一是强化基础,筑牢脱贫攻坚六大堡垒。抓基层规范强堡垒。按期完成党组织的换届,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党费收缴,按标准程序发展党员17名,完成了老厂村级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和老厂、中村2个村委会为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启动了五街、大歇场和六皮郎3个村级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2个“两新”党组织活动室已建成投入使用,抓好已建成35个村民小组活动室的管理和使用,加快推进1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功能发挥。抓组织优化强堡垒。优化组织设置,15个村党总支54个党支部,设133个党小组,有党员1075名,其中:产业党支部39个、党小组85个,有党员892名。抓队伍建设强堡垒。结合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组领导班子;1075名党员深入开展设岗定责,“一亮三带”活动,88名机关站所干部与37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抓素质提升强堡垒。依托“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载体,开展党员教育培训7期,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宣传农村改革、惠农扶贫政策,向群众说清讲透,确保政策延伸到所有贫困户。抓产业发展强堡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党建和“党组织党员帮带致富工程”,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结对帮扶和39个党组织党员示范基地、892名党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抓服务群众强堡垒。完成了中村、老厂2个村级为民服务工作站和群众诉求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充分利用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46项便民服务事项上网办理。二是引导党员勇担脱贫攻坚七大先锋。勇担带头学习的先锋。教育广大党员以 “党员活动日”“党员活动周”和“党员活动月”活动为抓手,创新学习方式,采取微信、短信、资料送学和特殊党员上门辅导学等方式,积极探索党课讲授新途径,深入开展微党课、彝汉双语讲授党课,搭建“五街指尖党建”微信平台,发布学习内容57期,实现全体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勇担政策宣传的先锋。宣传好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帮助困难群众算清脱贫帐,抢抓机遇,落实脱贫计划,力争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勇担脱贫致富的先锋。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本人致富的同时,帮助身边的贫困户制定脱贫措施,落实脱贫计划,带领贫困户发家致富。勇担结对互助的先锋。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鼓励党员与贫困群众结成对子,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勇担崇尚文明的先锋。通过广大党员的示范表率,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积极支持公益事业,不乱砍滥伐,不参加“黄赌毒”。勇担遵纪守法的先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模范遵纪守法,维护党纪国法,为群众树好榜样。勇担责任落实的先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切实履行好脱贫责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探索党建与文化融合 促民族团结
一是优化党员干部结构,发展培养民族党员干部。结合村“两委”换届,把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农村少数民族党员选拔到村组领导班子中,优化村组干部队伍结构。注重在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借助他们懂得本民族语言、与本民族关系密切,使他们充分发挥在开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解邻里纠纷、搞好民族团结等事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抓实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结合彝族党员占90%以上的实际,开展彝汉“双语”讲授党课;把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编排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唱易记的山歌、青鹏调、民歌等文艺作品,增强了少数民族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聘请彝汉“双语”讲师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传播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少数民族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特色活动场所建设。整合力量、整合党员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建设项目资金,建成彝族村组活动场建设35个、服务大厅2个,使活动场所建设在外观设计、内外装修上以彝族村落建筑相协调,充分体现当地彝族民居文化特色。四是创新民间人才培养,保护传承非物文化遗产。培养彝族舞蹈、民间技艺传承人658人,其中:党员221人;培养上报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2名,其中:党员17人。依托彝绣协会,开展火草麻布纺织、彝族刺绣、对调子、洞经音乐等民间技艺传承培训班12期2160人次,培育以火草麻布和彝族刺绣为主的文化产品8项,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五是搭建民族文化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实践内涵。利用传统民族节日,给广大党员干部发放廉政提示、党史知识、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宣传单,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党的知识;党员带头,组建了以五街罗鲁文化演出队为龙头的民间业余文艺队15支306人,年均开展民族歌舞表演140场次以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利用农家书屋藏书,开展党员读书活动,提高党员素质;把菌文化、彝族文化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制作体现彝族特色党建农村政策宣传栏182块;挖掘彝族党史资源,建立羊皮大队、抗铲大队纪念馆,开展党史党性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学党史、感党恩、奔小康、建和谐,助推五街创新发展。
在积极探索党建融合新模式的同时,镇党委认真抓实组织活动、党员学习、阵地管理、便民服务、制度建设“五个”规范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基层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五个”提升,全力提升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全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