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洲精神永放光芒 滇西抗战彪炳千秋
作者:杨仕清 发布时间:2019/7/18 16:45:09 点击率:16982
5月13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省委党校组织第二十三期全省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到杨善洲干部学院、松山干部培训基地、腾冲干部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党性教育及爱国主义现场教学,通过看、听、学、思、悟,感触颇深,心灵上受到了一次震撼,党性上得到了一次锤炼,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提升,特作如下记述。
善洲精神永放光芒
5月13日下午6:00,经过10个小时的颠簸,50名师生来到了位于滇西的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首先映入我们视野的是大亮山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一望无际的华山松矗立眼前,向杨善洲老人般欢迎我们的到来。
第二天上午,在何江华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到了杨善洲墓园、杨善洲故事林、老窝棚、老场部、杨善洲事迹陈列馆学习。
在杨善洲墓园,看到杨善洲老人慈祥的铜像雕塑,陵墓背靠“松鹤延年”浮雕,象征中杨善洲精神永放光芒!浮雕左边题为“滇西粮仓”、右边题为“艰苦创业”,分别代表着杨善洲同志退休前为滇西人民解决温饱和退休后绿化大亮山的两大丰硕成果。我们全体党员在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杨善洲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情怀。
在杨善洲故事林,听到赵玉娇老师讲解杨善洲同志13则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是杨善洲同志无钱修房而有钱看望困难群众的事例,好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老窝棚,在党旗树下,在杨善洲同志简陋的牛毛毡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坚如磐石的执着和坚守,“誓将荒山变绿洲”伟大梦想的交响乐。
在老场部,看到杨善洲同志“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挥,群众才会服你”、“共产党员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如果说共产党员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等平凡而朴实的语言,眼前反复浮现出杨善洲同志和林场职工一起劳动、学习、生活的场景。
在杨善洲事迹陈列馆,看到杨善洲同志曾经使用过的物件,从绿化荒山的锄头、犁耙,到珍惜不已的反毛皮鞋、文件夹,这就是一位地委书记朴素的劳作学习生活工作用品,我们每位同学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下午,听了庄朝义老师《杨善洲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的专题课,杨善洲同志从北汉庄办试验田到让保山市人民吃饱肚子再成为“滇西粮仓”,从鼓励支持发展建筑业,实事求是实践推动咖啡产业,壮大集体企业和富裕群众并举,无不体现一名共产党员拳拳的爱民之心,还原一名老共产党员工作时和退休后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观看了《蓝天访谈》,随着“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回家又钻山沟沟” 这首在施甸县大亮山广为传唱的民谣,拉开了记者采访的序幕,当记者问“‘你退休后到大亮山植树是为了自己享受?’,杨善洲回答‘那是给别人享受的’,记者又追问‘那人做事都不为自己?’,杨善洲回答‘我也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事业,有这种信念,有这种事业,我也是为我自己这个事业的’”。不让家属搭公车、将给自己老伴和女儿农转非的表格锁进办公室,杨善洲一件件看似绝情的做法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当记者又问“‘你现在是大富翁了,有好几亿了吗?’,杨善洲回答‘我一分钱都没有,我怎么是富翁;那好几亿都是群众的,我一点都不要,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杨善洲老书记在将林场无偿上交给国家时所讲“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的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这就是杨善洲,“一个贫穷的大富翁”。
第三天上午,我们徒步3.8公里来到了瞭望台,放眼四周俯瞰善洲林场5.6万亩茫茫林海,看着杨善洲老书记用了22年,价值3个多亿的郁郁葱葱的大亮山,为我们实践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各组还自己动手做善洲餐,忆苦思甜;种植纪念树,体验劳动。
5月17日,我们来到了杨善洲任地委书记经常调研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隆阳区板桥镇北汉庄村,看到一幢幢美丽的别墅、整洁干净的村间道路、规范卫生的畜禽养殖,特别是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一幅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向。原北汉庄老村委会内悬挂着胡耀邦同志“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的对联,就是杨善洲同志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有一种品格,叫永恒坚守;有一种情怀,叫一心为民;有一种精神,叫鞠躬尽瘁;有一种境界,叫大公无私。杨善洲,这位农民出身的地委书记,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滇西抗战彪炳千秋
5月15日下午至16日,我们在松山教育基地观看了《松山战事》、松山战役遗址、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光荣传统,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观看《松山战事》纪录片,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44年5月,中方为打通滇缅公路,20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
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松山战役可以说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历时95天。中国先后投入10个团约2万人,共伤亡7763人,毙杀日军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通过十战松山,以血的代价取得了松山战役的全面胜利。此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 。
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之后,中国军队光复腾冲,收复龙陵,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取得了滇西缅北会战最后的胜利 。
在松山战役遗址,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敬献花圈,缅怀他们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民族抗日精神。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步兵方阵、老兵方阵、儿童方阵、盟军方阵、战马方阵……,栩栩如生的面孔让我们久久凝视。在子高地遗址,我们看到了松山战役日军工事的牢固,进攻时爆破坑道开挖的艰辛,以及白刃战的残酷,一丘丘战壕、一座座炮垒,眼前仿佛再现了当年英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随着讲解员跳跃的音符,滇西抗日晚事浮上心头。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实景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这些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回顾滇西抗战,云南腾冲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闻名中外的战场,日本侵略者没有办法突破中国西南的天然屏障,便于1941年底登陆缅甸、老挝往东进入中国,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沿滇缅公路侵入并占领腾冲。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8-9月为解放腾冲的41天恶战中,主力部队国军远东军第二十集团军牺牲了9186人,负伤10200人,当地赴战民众也牺牲了6300人,牺牲者中还有参战美军14名,以高昂的代价换取了最终的胜利。虽然在此之前,我已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看到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许多报道及照片,但在纪念馆再次看到这些照片和血淋淋的历史时,我依然悲愤难忍。
走进国殇墓园大门,远远的就看到忠烈祠,忠烈祠前两排厢房,是关于远征军的陈列室,内有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忠烈祠内,有蒋介石、何应钦、李根源、于右任等国民政府军政要人的题字题联等,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碑石,共9618人。拾级而上,我们逐一观看墓碑上阵亡将士的名字和军衔,心情颇为沉重,他们是卫国的勇士,抗日的英雄,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列强便用血与火来教会我们认识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残忍,什么叫蹂躏,什么叫不平等,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要备加珍惜。
经过几天的学习,回顾滇西抗战历史,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丽的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经过中华民族14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70年过去了,滇西抗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幸免于难的当事人如今大部分也已做古,然而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坚定信念、振兴中华,更加珍惜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41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系永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