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把身边好故事搬进选调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课程
作者:杨学坤 发布时间:2020/10/31 9:56:31 点击率:0
8月26日, 洱源县以大理州2020选调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期)为载体,开展“我身边的人物故事”讲堂,邀请身边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让学员亲身聆听身边先进典型及基层干部的感人故事。
“现在麻风村里还有44位麻风病康复者和33个他们的家属。他们中有的在这待了几十年,这里成了他们的家,也是我的家。老人们年纪大了,得了病也没法出去看,我在这里还可以给他们诊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全国最美医生李桂科说。
1981年,23岁的李桂科一脚踏入与世隔绝的洱源县山石屏麻风村,一干就是39年,从不言放弃。39年,他把麻风村当做自己的家,把麻风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倾尽心力为麻风病患者做治疗、康复,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他在麻风院办起了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他带麻风康复者们到城市旅游,为康复者们准备棺木,逝者按农村风俗安葬,每年组织清明节集体上坟,为老人过生日,是康复者心中的“孝子”;他带领康复者们种菜、养猪、养鸡,栽果树,把麻风村办成生态旅游度假村,是村民们心中的“好家长”“好干部”。39年,他始终坚守在麻风病防治工作岗位上,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艰苦的条件下恪守职业规范,努力尽职尽责,始终默默奉献,治愈了麻风村所有的病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此外,李桂科医生还介绍山石屏麻风历史博物馆的建馆历程、碑文等。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第一展区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主要以实物形式展示当时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二展区是一栋原貌复建的6间五十年代麻风病人居住的垛木房,展示50年代、60年代麻风病人的生活状况,以及麻风病人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生产状况等;三展区是原状修复的医务室一院,展示麻风院发展以及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医务室治疗、康复的历史照片回顾。
“榜样就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以身边的人物为榜样,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大理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学员们纷纷结合讲堂中传递出的正能量踊跃发言,找差距,话目标。
十二年的时光可以改变什么?一个人的坚持不懈可以守护什么?有这样一位退伍军人,在洱海的源头——洱源茈碧湖从事环保工作十二年。十二年来,他从理解环保到热爱环保;十二年来,他用热血青春坚守平凡岗位,只为守护一方碧水蓝天。是他初心不改的前行,赋予时光凝华的力量。2008年,郭彦斌退伍回到茈碧湖镇,成为镇里环保站的一员,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作为从未接触过环保工作的他来说,挑战不言而喻。郭彦斌本着不懂就学、学了就用、学用结合的态度,从抓农村垃圾清运、抓环保知识宣传,开始了他的茈碧湖生态保护之路。
茈碧湖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郭彦斌在谈到梨园村污水项目建设时说:“每家每户做工作、开大会时,都会给他们传播这样一个理念,现在的保护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好基础,同时现在老百姓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关停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让绿水青山也变成了金山银山。”
“环保卫士郭彦斌的事迹让我深有感触,从开始推行相应环保政策的阻力,到百姓生活习惯的转变,从乡村卫生环境堪忧的状况,再到“三清洁”的常态化开展,承载的是环保人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把岗位知识研究透,把岗位职责落到实处,干一行,爱一行,坚持不懈地持续推进手头工作。”大理市2014届选调生,海东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诗涵说。
近年来该县通过分期分批邀请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基层干部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洱海保护一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等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示范带头、攻坚克难、敬业奉献、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旨在进一步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染、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形成榜样引领、见贤思齐、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时代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找差距、明方向、添措施,进一步增强不忘初心、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