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了日子更美了
作者:刘银珍 发布时间:2018/11/5 13:58:04 点击率:0
9月27日,对于南涧县无量山镇可保村委会大河底村的陶德兴和李财旺来说,可是个好日子。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电力扶贫力度的加大,居住在深山里“独家村”的他们电通了。
大河底村藏在大山中,所属可保村委会与普洱市景东县接壤,离县城较远。可保村委会彝族聚居,山区、边界、民族让这里成为南涧的“贫中贫,困中困”。过去,那些搬离自然村独自去大山里居住的农户,通电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9月15日现场勘查、17日电杆到位,施工期间受台风‘山竹’影响停工三天,下雨一天,仅用了8天,27日一早灯就亮了”。南涧供电局副局长杨鑫福介绍道,线路里程1.15公里,投入电杆12棵,总投资11万多元。陶德兴说,“那天,我出7块,这个娃娃出了8块,买了一封炮放了。”
“架电我一分钱都没有出,就按了个手印”。李财旺,今年34岁,1982年从大河底村搬到村外大山梁子上;2018年,作为“兜底户”,政府在路边为其建了安居房,还排好了电线,与陶德兴成了“独家村”里的近邻。他没有读过书,就连电通那天的确认材料都是请旁人帮签名,他按的手印。他家兼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政府兜底三重身份,母亲72岁,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李财旺说,“我别的能力没有,但是我‘看’给他们一支烟”,“看”就是拿给的意思。李财旺说,原来他心情经常不好,最近一直很开心,房子有了,电也通了,只缺一个媳妇了。
一起亮灯的还有53岁的陶德兴。采访前,他刚好去村委会开会。陶德兴说,通知一点开会,他不能迟到,平时都是骑骡子去,要走半个小时。一进家门一双干瘪的双手就鼓起掌来,“你们是正规的共产党啊,架给我电一口水不喝、一顿饭不吃,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像我家这种地方,就算出给人家500块人家都不会来一趟”。陶德兴回忆,9月26日晚上9点多工作人员还没有吃下午饭,还在加班,“我说煮饭,他们说有规定不能加重农户负担,我说去煮几个鸡蛋,他们也说不能吃,后来我说那么开给我5角钱一个,他们也不同意,煮了20个鸡蛋,硬是付给了我20块钱。”
陶德兴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说到女儿时,他泪流满面,“姑娘两岁半时,媳妇就去世了,别家的娃娃读初、高中就谈恋爱、嫁人,但我家一定要读书,高考考了二本,算争气啦。”陶德兴买过简易太阳灯,但光线太差。后来,一个饮料瓶做成的煤油灯成了深夜女儿书本前唯一的亮光。陶德兴1980年从大村子里面搬出来,2003年又在1980年建房的地基附近盖起了6间的小平房。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陶德兴说,拆老房子时,政府给了300块,2003年盖房子时给了10000块,如今又一分钱不出架给电,“我有心情活到八九十岁”。
据南涧县供电局副局长杨鑫福介绍,2014年以前,如果农户要接电,包括施工费、电杆、电线等所有费用都要自己承担;2014年起,农户用电在“梯接点”30米以内的免费接入。2017年,国家出台“用户用电业扩投资界面延伸”政策,像陶德兴这样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农户才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2017年,是南涧县供电局此项业务的集中申报、受理及工作筹备期,完成电力接入24户;2018年是集中攻坚期,新增此类用电农户91户,总投资将达400多万元。“这项工程投资大,缺口资金也大,但是只要是脱贫攻坚需要、县委、政府需要、农户需要,我们都要千方百计达到要求”。
当天,陶德兴家爬到房顶拆掉了小小的太阳能板,收起了煤油灯。他边拆边高唱“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这两样东西,是他痛苦的记忆,是不通电时孤独的夜里唯一的亮光;也是他幸福的回忆,曾经的“星星之火”变成了现在的“希望之光”。电通了,日子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