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不负心
作者:金美玲 发布时间:2018/11/5 11:31:49 点击率:0
2016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转眼之间,快满两年了。我所任职的安定社区位于县城的东片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在这一段村官时光里,遇到了许多人,发生了许多故事。
“阿妹,娃娃说学校要个建档户证明,急着叫带出去,你帮开给一个”“小姑娘,咋我家低保那钱有没有打进来着,帮望望瞧哇”“小金,帮我写个生活困难申请,我要去民政讨叠钱”……诸如此类的对话就是我每天工作中最日常的一部分。但是工作中除了这些按部就班的事情,还遇见了一些有趣的人。
老人,锄头,三轮车,红背心,满手的老茧——杨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事迹。他是我们安定右所的一个普通居民,虽已年过六旬,但无论寒冬酷暑,都坚持每天义务修路、补路,从2016年初开始,至今未间断,他身上的红背心不是旗帜,却又是旗帜,是心中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灌养和传递着正能量。
第一次听到这个老人名字,是右所的党支部书记跟我提起。他说:每天一大早,在我们右所村的大洼子路上,有一个穿着红背心的老人家骑着三轮车,车里放着一把锄头、一把铁锨,走走停停,见有损坏的路面就拿起锄头修补,他是我们村的退休养路工人杨兴。一直在义务修路,实在难得,你帮宣传宣传。杨兴现已60好几了,他义务修路的事迹在村里深受大家赞赏。
怀着一颗好奇心,我去到了老人家修路的地方——右所后山的大洼子路。这是一条2公里多的土路,主要用于村民上山和耕种通行,原来路面坑洼不平,影响村民的通行。杨兴老人在退休后充分运用自己工作期间积累的修路、养路技能,主动去维修、维护后山路面,确保路面平坦、方便大家通行。
在老人家停下休息片刻的时间,我与他聊了起来。老人家话不是很多,只淡然地跟我说:“不知是习惯了还是年纪大了,我每天早早就醒了,退休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把路平一平、把坑补一补,大家走着安全些、舒坦些。修路多年,见坑就补已成习惯。”
刚开始修路时,村里大多人都不理解。“一把年纪了,不好好在家待着,干这活图什么,又没人给发钱,纯属是给自己找忙”,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他修路是政府或者村里给了钱,这么多天一直修了这么多路,不给好处为什么要做好事?其实,他只是用了别人业余或空闲的时间、精力在做一件好事。
时间长了,许多人都享受到了他修路带来的便利,大家也都知道老人家只是不求回报的在默默为大家做好事,每当看到他弯腰干活儿的身影,都会夸赞说:“他可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老人家总是默默地来,默默地干,然后默默地走。
这两年多来,大家记不清老人家去修了多少次路,也不知道补了多少个坑,但大家都感受到的是:路平坦了,走着顺当了。老人经常最爱说的话就是,“我这一点小事算什么?人家学习雷锋,帮助别人把命都搭上的多的是,社会需要奉献精神”“垫个路,平个坑,不费什么力气,感觉这一天没白活”“只要身体硬朗,我还要坚持这么干”。
和老人家交谈的那会,虽然才是上午11点多,但气温已快30度,烈日下我深感到老人家坚持的不易与那份难能可贵的奉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天天做好事。他一直坚持为村里义务修路、护路,不为名利,实实在在为大家做好事、办实事,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宣传稿在政府门户网站登出来的那一天我心里无比喜悦,赶紧微信转发给右所党支书看,正能量值得被宣扬。
榜样树起来了,正能量的事情多了,风气就越来越正起来了。右所村在实施棚户区改造硬化道路、移民项目拓宽村心及入户路时,村民都自觉把路让宽,有拆掉自家围墙让出院心位置做路的、有拆除大门让大路道路视野好一些的、有把自家阴沟全让出来作为路面的,还有部分村民时不时积极当起义务工,右所村内道路全部顺利完成拓宽和硬化,期间几乎没有人要求赔偿阻止施工的,在县城周边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此实在难能可贵。
杨兴老人看似微小而平凡,但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作为一名村官要有一种“修路”精神,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少一些浮躁与抱怨,多一些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太过在意外界的环境,不怕工作的繁琐与辛苦,进得了办公室,跑得了村入得了户,把群众放心中,帮群众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那些 “坑坑洼洼”与“坎坎坷坷”。
当村官的这两年,很高兴这中间遇见许多值得尊敬与牢记的人,也很荣幸认识了村官这一群暖心的小伙伴,一起熬过夜加过班、一起探讨过工作和生活、一起吐槽吐槽那些委屈与不满,然后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有人问我这条村官路是否难走,我会认真告诉他:真的不容易。但是,我也无悔选择了这一条道路,也将继续走好这一段村官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承诺。
感谢遇见,感谢陪伴,希望往后的日子里,每个人的眼里依旧是阳光,笑里是坦荡,不忘初心,一起用行动抒写新时代新华章,像夏天的向日葵一样在广阔农村绚烂绽放,让村官这段旅程不负青春不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