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建塘镇红坡村:农文旅深融合 田园美乡村兴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27 19:15:51 点击率:0
在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徒步原始森林,在娜姆措生态园内体验草原烧烤,在天生桥地热公园享受天然温泉,在香格里拉印经院感受传统印经工艺……近年来,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立足特有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2023年,红坡村辖内各景区、景点年接待游客达1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4亿元。红坡村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000余元增加到2023年的约22000元。
红坡村洛茸村民小组位于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村民的藏房、田园和周围的雪山、草场、森林、湖泊一道成为国家公园景色的一部分。
过去,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前,村民依靠伐木、放牧以及组织牵马游等旅游活动赚钱。“一年到头收入不多,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村民都杰七林说,“1993年起,我开始承担护林工作,守护家乡的好山好水,2003年起成为生态护林员,每年能收入2万余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杰七林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后,实行社区反哺政策,生态旅游收入直接反哺进居民的“钱袋子”。目前洛茸村每年可领取到户均3万元、人均5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
好风景好生态换来好生活,到达都杰七林家里时,他家的新房基本建设完成,即将进入装修环节。“随着景区发展和游客增多,村民们依靠当地旅游发展,日子越过越好了。”都杰七林乐呵呵地说,“现在,儿子也在景区工作,闲暇之余还能回家帮帮忙。”
如今,洛茸村30%的村民成为景区的安全员、卫生员、服务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普达措景区里的悠幽庄园工作的十多名服务员都来自洛茸村。”都杰七林所说的悠幽庄园,是洛茸村全体村民以土地和社区生态补偿资金入股,由迪庆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普达措旅业分公司牵头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酒店。根据协议规定,入股村民每户每年可得2万元分红,截至目前,全组已累计获集体经济收益1440万元。
洛茸村民小组36户村民通过发展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到72万元,户均年收益2万元;基吕、吓浪、次迟顶3个小组95户村民年集体经济收益达300万元,户均收益达3.15万元;扣许、崩加顶小组94户村民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每年集体经济收益达141万元,户均收益1.5万元……“除去每年1159.4万元的生态反哺资金,通过景区带动,红坡村15个村民小组以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积极参与的模式、‘村民小组+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实现86%的村民小组户户有集体经济收益。”红坡村党总支书记江初卓玛介绍。
今年2月,知诗拉姆家的桑主措民宿开始营业,宽敞洁净的房间、远眺自然的窗景、温馨暖人的藏家火塘……这个位于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民宿在春节、暑期、国庆假期期间,迎来一波又一波客流高峰。
“民宿一家朴实热情,服务让人非常暖心。”“一早体验了挤牦牛奶、喂藏香猪,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离店的时候还购买了民宿自制的牦牛肉干,划算好吃!”……除去农家乐美食的供应,她还结合村里的特色开展了特色体验活动,销售高原农特产品,收获了住客的一众好评。
“随着红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红坡村基吕小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思想观念改变了,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诗拉姆说,“我的隔壁邻居都有开民宿的,既有收益又有前景,我便想着把自己家的资源也利用起来,赚钱的同时也能陪伴家人,比外出打工强。”
昔日的红坡村,是一个以传统农耕为生的贫困村,深陷经济结构单一、村容老旧、基础设施匮乏的发展困境。村民们要么“靠天吃饭”,要么远离故土外出务工,游客更是进不来也留不住。
近年来,在沪滇协作项目的支持下,红坡村5个村民小组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景观的同时,推进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等工作,大幅提升和改善了红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质量,推动了红坡村乡村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村美景美人美,宜居宜业宜游。如今,在红坡村,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做起生意,27家特色民宿中村民自营的便有12家。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乡村旅游,探索致富新路,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800余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旅产业赋能不断增强,红坡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