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跑赢脱贫攻坚“最后一棒”
作者:元阳县委组织部 邓绍芬 发布时间:2020/12/24 14:54:52 点击率:0
元阳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组织联建、资源联合、服务联办、成效带贫的方式,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着力解决扶贫产业“小散弱”、转移就业不稳定、搬迁群众难发展等问题,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跑赢“最后一棒”。
组织联建,稳好“定盘星”。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取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工作覆盖等方式组建党组织,落实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工作机制,组建党建互助组或互助团体,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建设。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覆盖面,培育引进龙头企业1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98个,组建劳务合作社151个,助推贫困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在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广东东莞、昆山、浙江长兴等地建立劳务工作站6个,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和务工人员心理辅导、看病买药、维权救助等服务工作,做到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资源联合,下好“一盘棋”。最大限度盘活优势资源和闲置资源,统筹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资源优势、县乡村闲置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采取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合作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党组织-农户”的利益联合体,发展梯田红米、热带水果、中草药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户户均有1项以上产业,累计覆盖3.78万户,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104个。推动产业发展由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简单粗放向集中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用好用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资源,通过把村组干部、劳务公司、行业部门、服务资源组织起来,推动“县外+县内”双向就业组织化,近年来,有组织输送农民工8.5万人次,开发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业52432人。
服务联办,当好“店小二”。把服务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党建带群建、党建带社建工作,完善党群服务体系,实现从单一党建服务到党群服务一体化转变。以党建服务为核心,全县6230名挂包干部、3200余名乡村组三级干部、524名驻村工作队在主战场持续攻坚、查缺补漏、打扫战场;县级“四套班子”成员亲自担任4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项目长,一月一调研、一周一调度,推动问题解决;6名党建指导员、42名第一书记下沉企业和安置点加强党建工作业务指导,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建强组织堡垒,助推产业就业易地搬迁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以群团服务为补充,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筹建“关爱小站”、“动力小站”、“青春小站”,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以自治服务为延伸,发挥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开展“感恩教育”、“爱心超市”等激发内生动力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画大“同心圆”。